[发明专利]一种中华真地鳖昆虫发酵饮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82232.3 | 申请日: | 200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6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朴美子;朴镐用;申东夏;孙光熙;王世清;范荣波;张耀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朴美子;朴镐用;申东夏;孙光熙 |
主分类号: | A23L2/38 | 分类号: | A23L2/38;A23L1/29;A23L1/305;A23L1/31;A23L1/015;A23L2/84;A23L2/52;A23L2/56;A23J3/04;A23J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9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华 昆虫 发酵 饮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昆虫发酵饮料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涉及一种中华真地鳖食用昆虫先经酶处理,后经发酵的饮料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地鳖虫作为普遍使用的动物药品,主要经心、肝、脾等三个经路有化瘀止痛,破疾通络,败毒理伤,接骨续筋疗效。近年来经过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试验发现地鳖虫具有抗癌、抗肿瘤、抗突变以及降低胆固醇和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并广为使用,同时因为地鳖虫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性作为食用价值也得到认可。
中华真地鳖是地鳖虫种类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品种之一。目前,国内对中华真地鳖的认知度较高,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同时,中华真地鳖的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已列入农村地区的扶贫项目。但是,目前地鳖虫的主要食用方法有宾馆饭店油炸食用、泡酒食用等等,没有更为特别的制品开发,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为此,本发明特意挑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中华地鳖虫,通过酶处理和液体深层发酵的有机结合,制成了中华真地鳖发酵饮料,提高了中华真地鳖的附加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特别提供了一种用昆虫原料生产发酵饮料的制备工艺。本发明采用中华真地鳖高蛋白昆虫原料,先用高效蛋白质分解酶(从韩国引进的Arazyme高效蛋白质分解酶)进行酶解处理后,与黑米(或米)糖化液混合进行液体深层发酵(利用酵母或有关菌种)。发酵结束后除去悬浮物,再用一些可食中草药调味道后即可装罐制成饮料。该饮料氨基酸和小肽含量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含量很丰富,是一种具有保健作用(抗氧化,抗老化)的全天然型的功能饮料。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选用蛋白质含量可达63.5%的中华真地鳖,粉碎打浆后用醋酸和加热处理简单进行除腥味;再用从韩国引进的高效蛋白质分解酶(Arazyme)进行酶解,以改善昆虫独特的味道为微生物提供充分的炭源;中华真地鳖酶液里加入已糖化好的黑米(或米)糖化液进行酵母(或用有关菌种)液体深层发酵,得到中华真地鳖发酵原液;之后进行灭菌及大枣、枸杞等可食中草药水提物调配等后处理制成中华真地鳖发酵饮料。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利用高效蛋白质分解酶进行酶解处理把中华真地鳖中的高含量蛋白质充分地降解成中小肽或游离氨基酸,提高中华真地鳖的营养价值和吸收率的同时,与黑米糖化液混合进行液体深层发酵,再经过调配过程,得到风味独特而营养丰富而具有功能性(抗氧化,抗老化)的全天然型发酵饮料。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中华真地鳖昆虫发酵饮料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除腥味处理:先将中华真地鳖粉碎磨浆后,加入20~40%醋酸溶液,在沸水中加热10-30分钟。
2.中华真地鳖酶解:以10%NaOH溶液将经除腥味处理的中华真地鳖浆的pH调整为8.0~8.5,加入适量的高效蛋白质分解酶,在37℃条件下进行酶解。
3.黑米(或米)糖化:将黑米(或米)充分地浸泡后,蒸煮30~60分钟,搅拌加水。然后,加入适量的糖化酶进行糖化,得到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含量计)10g/100ml的糖化液。
4.酵母(或有关菌种)发酵:将中华真地鳖酶解液和黑米(或米)糖化液以适当比例混合后,接入5%-10%酵母菌(或其他有关菌种)进行液体深层发酵。
5.后处理:发酵液进行离心,取上清液,再用大枣、枸杞等可食中草药水提物进行调味,得到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具有功能性(抗氧化,抗老化)的全天然型发酵饮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朴美子;朴镐用;申东夏;孙光熙,未经朴美子;朴镐用;申东夏;孙光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22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近红外线吸收材料
- 下一篇:聚酯系薄膜用粘合剂组合物及使用其的光学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