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测放气阀故障的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85767.6 | 申请日: | 200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5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K·D·麦克莱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幼平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气阀 故障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发式排气系统中的放气阀,尤其涉及检测出现故障的放气阀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一般都包括储存诸如汽油、柴油、甲醇或其它燃料的液体燃料的燃料箱。液体燃料可蒸发成燃料蒸气,其增加了燃料箱中的压力。燃料的蒸发是由通过辐射、对流和/或传导传递给燃料箱的能量引起的。将蒸发式排气控制(EVAP)系统设计成储存和处理燃料蒸气以防止泄出。更具体地,蒸发式排气(EVAP)系统将燃料蒸气从燃料箱返回发动机以供在其中燃烧。
蒸发式排气(EVAP)系统包括蒸发式排气罐(EEC)和放气阀。当燃料箱中的燃料蒸气增加时,燃料蒸气流入蒸发式排气罐中。放气阀控制燃料蒸气从蒸发式排气罐蒸发式排气罐到进气歧管的流动。放气阀可在打开和关闭位置之间进行调节,以调整燃料蒸气向进气歧管的流动。放气阀的不当操作可能引起各种不良状况的出现,如怠速湍振(idle surge)、稳定节气门湍振(steady throttlesurge)或不良排放量等。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放气阀诊断控制系统,该放气阀调节从燃料系统流入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的燃料蒸气,该系统包括计算模块和故障模块。计算模块根据多个压力信号估算多个面积并且计算在放气阀的工作过程中燃料系统内的真空压力增加的平均速度。故障模块确定真空压力增加的平均速度是否在预定范围内并且在真空压力增加的平均速度不在预定范围内时生成放气阀故障信号。
在其它特征中,计算模块包括面积计算模块和平均比降模块。面积计算模块根据多个面积计算多个估算的面积。平均比降模块根据多个估算的面积确定平均面积并且根据平均面积计算真空压力增加的平均速度。
又在其它特征中,诊断控制系统包括接收检测压力并且在检测压力信号在一定范围内保持预定时间时生成检测通过信号的泄漏检测模块。计算模块只在收到检测通过信号之后才计算多个面积。
还是其它特征中,放气阀故障信号代表放气阀的能力过度,此时真空压力增加的平均速度高于预定范围,以及放气阀的能力不足,此时真空压力增加的平均速度低于预定范围。预定范围是以歧管空气压力、环境温度和燃料箱压力。
从本文提供的描述可以明显看出本发明适用的更多领域。应当理解,详细描述和特定示例只代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只用作示例的目的并非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从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中可以更完整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包括蒸发式排气(EVAP)系统的汽车的工作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发动机控制模块(ECM)的工作原理框图;
图3A示出了本发明的真空压力vs.时间的曲线下的面积;
图3B示出了本发明的真空压力vs.时间的曲线下的面积的近似值;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计算真空压力增加的平均速度的方法;和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检测放气阀故障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优选实施例的下列描述实际上只是示例性的并且绝非意图限制本发明、其应用或用途。在本文所用的术语“模块”或“装置”是指专用集成电路(ASIC)、电子电路、处理器(共享的、专用的或成组的)和执行一种或多种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存储器、组合逻辑电路、和/或其它的提供所描述的功能的适合的部件。
现在参照图1,车辆10包括发动机12、蒸发式排气(EVAP)系统14和燃料系统16。节气门18可进行调整以控制流入进气歧管19的空气。空气从进气歧管19流入气缸(未示出)中,在其中与燃料混合形成空气/燃料混合物。
燃料系统16包括容纳液体和蒸气燃料的燃料箱22。燃料入口24从燃料箱22延伸到车辆10的外部以填充燃料。燃料盖26封闭燃料入口24并且可包括排放管(未示出)。模块式储存器组件(MRA)28位于燃料箱22内部并且包括燃料泵30、液体燃料管路32和燃料蒸气管路34。燃料泵30将液体燃料通过液体燃料管路32泵送到发动机12。
燃料蒸气流过燃料蒸气管路34到达蒸发式排气罐(EEC)36。第二燃料蒸气管路38将蒸发式排气罐(EEC)36连接到放气阀20。发动机控制模块(ECM)40选择性地在打开和关闭位置之间调节放气阀20以使燃料蒸气流入进气歧管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57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