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变形水陆两栖电动三维车船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188140.6 申请日: 2007-11-12
公开(公告)号: CN101434181A 公开(公告)日: 2009-05-20
发明(设计)人: 吴登青 申请(专利权)人: 吴登青
主分类号: B60F3/00 分类号: B60F3/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30031安徽省***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智能 变形 水陆 两栖 电动 三维 车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到交通运输业和装运业的: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升降机制造以及智能机器人制造的相关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交通运输业发达,陆车水船,各行其道,分工明确,快捷高效,水陆交替有码头转运,从宏观角度看,它们都隶属于线上运行工具。但对广袤无际的湖/岛旅游、海滩、河畔、沼泽、山沟、湿地、坡地和沙漠等面上的运输与资源的开发却显无能为力;对雪域浮冰区、塌陷区、洪灾区、泄洪区、损坏严重的道路的运输与救灾更是一筹莫展。自古以来“先有水道后有船,先有公路后通车,要致富先修路”成为至理名言。水陆两用的交通工具也有少数发明者构想和实物显现。但均基于在现有的公路、水道与码头运行,是对陆路运输工具和水路运输工具的退功能化的合并,机械结构复杂,以降低效率为代价,以不伦不类为特征,与现有的交规水律相悖,推广起来举步艰难,乃至罕见于世。

发明内容

智能变形水陆两栖电动三维车船(简称三维车船)的主要的发明点,用电驱动水陆通行,其可防水轮箍电子驱动车轮及其可调节支撑车轮机构的高低使它的低盘平面不必与车船运动的平面平行,而保持车身基本水平。水面航行采用电动双螺旋桨推动;它能在较大的斜坡中行驶;通过调节轮子的支撑的高低保持车身的水平或汽车载人装物允许的范围,以及车船在大坡度上岸或入水所希望的角度。三维车船的前下部接近底盘部分箱体可动,以减少阻力,兼起抗浪、水中制动、稳定航行;又符合陆上交通规则。通过车船中心的前/后移,克服上/下坡重力影响,使得小功率车船可爬打大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三维车船不仅常规的公路行驶,和河水道航行。还可在广袤无际的湖/岛旅游、海滩、河畔、沼泽、山沟、湿地、坡地和沙漠等面上的运输与资源的开发大显身手;其在江河,近海,雪域浮冰区、塌陷区、洪灾区、泄洪区、损坏严重的道路的运输与救灾中也能展其所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结构:本电动车船陆上行驶,四个轮子采用多级可伸缩气缸支撑,轮毂电机变速驱动,在轮毂电机轴线与地面平行的平面上,呈三角形设有钢丝绳,以可控张力的方式约束和稳定轮毂电机整体的跳动与倾斜。水面航行采用电动双螺旋桨推动,接近底盘部分箱体可动,以减少阻力,兼起抗浪、水中制动、稳定航行、和船体转向舵的作用。此时,车轮的伸缩主要为克服入水面或上陆路坡度冲力和浮力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三维车船在水上航行姿态;

图2是三维车船在常规路上行驶的姿态;

图3是三维车船的面包车的形态;

图4是三维车船行驶山沟或坡的姿态;

图5是三维车船的柔性支撑行走机构常规的姿态;

图6是三维车船的柔性支撑行走机构伸长的方式。

图中:1:底部不动部分,2:水陆转换头 3:转换头导轨,4:操作台 5:前伸缩轮固定机构 6:椅子,7:后伸缩轮固定机构,8:后制动板,9:水中推进螺旋桨 10:转向舵,31:车轮 32:轮毂电机防水外罩 33:连接机构 34:多级气缸A,35:张力钢丝绳A,36:支撑箱体 37:蜗轮钢丝伸缩系统 38:多用伸缩套同含张力钢丝绳B,动力电缆信号线,39:张力钢丝绳C,40:多级气缸B。

具体实施方式

三维车船只能用电驱动或用燃油机发电驱动,小吨位的车船用气缸,大吨位用液压钢。陆上承重有四个伸缩驱动轮架,轮毂电机提供行走动力,水上浮力有封闭仓提供,双螺旋桨提供推力。

每套伸缩轮系统配有多个单片计算机,对转速、压力、扭矩,切向力,密封状态进行监控。控制四轮的正/逆与转速差,实现转向;方向盘与车轮没有实质的机械转动关联,而是通过方向盘将驾驶员的转向意头输入电脑,由电脑协调车船的各种动作。由于四个轮子与其伸缩支撑系统,可独立伸缩与变速。最小可缩到车船的底平面之上,最大可伸出离底盘1.2米。形成可三维运动的运输工具。借此,可在<40°斜坡面缓行或盘升/曲降。也可调整重心,用三个轮子缓慢驾驶,越过障碍与坑洼。同理,通过轮子升降与转动,可在深雪或沉沙中爬起或进/退。借助简易的半桥(一端在水中,一端岸上的跳板)在浮冰与水域上/下穿行。

水面航行采用电动双螺旋桨推动,接近底盘部分箱体可动,以减少阻力,兼起抗浪、水中制动、稳定航行、和船体转向舵的作用。此时,车轮的伸缩主要为克服入水面或上陆路坡度冲力和浮力的影响。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登青,未经吴登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81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