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荧幕及其面板和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96299.2 | 申请日: | 200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236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绍雄;张起豪;陈央嶙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5 | 分类号: | G06F3/04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陶凤波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幕 及其 面板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荧幕及其面板和制作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在电阻层上形成抗反射层的触控面板及触控荧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面板已经逐渐广泛应用于一般的消费性电子商品上,例如行动通讯装置、数字相机、数字音乐播放器(MP3)、个人数字助理器(PDA)、卫星导航器(GPS)、掌上型电脑(hand-held PC),甚至崭新的超级行动电脑(Ultra Mobile PC,UMPC)等,上述的触控面板皆结合显示荧幕而成为触控荧幕。对触控荧幕而言,灵敏度及精确性皆相当重要,且影响产品的使用效能,而触控面板的工艺亦影响成本。
一种已知的触控荧幕1如图1所示,其局部剖面图如图2所示。触控荧幕1包括触控面板11及外部线路12。触控面板11包括基板111、电阻层112、传导电路层113、多个信号端114以及保护层116。基板111具有触控区T1及周边区P1,且周边区P1环设于触控区T1。电阻层112形成于基板111的触控区T1及周边区P1上。传导电路层113与信号端114形成于周边区P1的电阻层112上。保护层116包覆传导电路层113及信号端114,以达到保护的功效。外部线路12与信号端114电性连接。
触控荧幕1的操作原理如下:当信号端114充电时,整个电阻层112会产生呈等电位线L1分布的电场,其等位线的分布如图3所示。当使用者按在电阻层112某一位置时,电阻层112的电场会产生变化,而位于四个角落的信号端114依据电流变化而产生信号,并通过外部线路12传送至后端进行信号处理,以得知使用者的按压位置。
然而,如图2所示,传导电路层113仅通过底面A1与电阻层112接触,使得由传导电路层113传送至电阻层112的电流量受到限制,因而降低电阻层112产生的电场的电位,而降低触控荧幕1的灵敏度。此外,如图3所示,由于上述原因,形成于电阻层112上的等电位线L1在末端E1会严重地弯曲, 因而降低触控荧幕1的精确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灵敏度及精确性,并简化工艺,进而提升使用效能及降低成本的触控面板及触控荧幕。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传导电路层、电阻层以及介电层。基板具有触控区及周边区,传导电路层形成于基板的周边区,然后电阻层覆盖传导电路层及基板的触控区,接着,介电层形成于电阻层上。其中传导电路层还包括多个信号端,设置于基板的角落,为传导电路层的角落电极(corner electrode),用以对触控面板施加电压及接收电流。。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触控荧幕包括触控面板以及外部线路。触控面板包括基板、传导电路层、电阻层以及介电层。基板具有触控区及周边区,传导电路层形成于基板的周边区上,然后电阻层覆盖传导电路层及基板的触控区,接着,介电层形成于电阻层上。其中传导电路层还包括多个信号端,设置于基板的角落,为传导电路层的角落电极(corner electrode),与外部线路电性连接,用以对触控面板施加电压及接收电流。
承上所述,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及触控荧幕将传导电路层形成于基板上,再形成电阻层于传导电路层上,故传导电路层可与电阻层形成多面的接触,因而增加传导的电流量,提升灵敏度及精确性。此外,由于介电层形成于电阻层上,故工艺上电阻层及介电层可通过一次进出镀膜设备即可完成,进而简化工艺,提升使用效能及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已知触控荧幕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触控荧幕的局部剖面图;
图3为图1的触控荧幕的等电位线分布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荧幕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触控荧幕的局部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种触控荧幕的局部剖面图;以及
图7为图4的触控荧幕的等电位线分布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2′:触控荧幕
11、21:触控面板
111、211:基板
112、212:电阻层
113、213:传导电路层
114、214:信号端
215、215′:介电层
116、216:保护层
12、22:外部线路
A1:底面
A21:顶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62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二极管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通孔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