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产品金属壳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98408.4 | 申请日: | 2007-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00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庄志宇;郑炳国;黄建成;李明富;邱黄正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 |
主分类号: | H05K5/04 | 分类号: | H05K5/04;B21D2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俊阁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雄***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产品 金属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电子产品金属壳件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利用一金属管件进行成形一主成形壳件,再将该主成形壳件切割形成数个壳件单元(成形单元),以形成该电子产品金属壳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传统上电子产品金属壳件的制造中,普遍采用预先单独制造各部壳件,其可选择利用冲压、压铸或锻造方式制造各部壳件。该各部壳件通常包含上壳盖、下壳盖及电池壳盖等。在完成冲压、压铸或锻造制程后,将已单独制造的该各部壳件进行一般后续加工,例如毛边处理及表面处理等。最后,将已加工的该各部壳件依序组装形成一金属外壳成品。
虽然电子产品金属壳件已普遍采用预先单独制造各部壳件方式,但是其仍存在诸多技术问题或技术缺点,以致于该金属外壳成品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品质。传统电子产品金属壳件的预先单独制造方式所产生的技术问题或技术缺点逐一详述如下:
首先,传统电子产品金属壳件必须由预先制造的各部壳件组装完成金属外壳成品,所以其必然产生各部壳件之间存在精度偏差的技术问题。一般而言,各部壳件之间的精度偏差包含外表面偏差、内表面偏差及接合偏差等。特别是,各部壳件的外表面偏差及接合偏差严重影响该金属外壳成品的外观;各部壳件的内表面偏差则可能影响内部元件的组装品质。因此,传统电子产品金属壳件的各部壳件需要额外加工作业,以改善壳件精度偏差的技术问题。如此,传统电子产品金属壳件的各部壳件制造方法具有工艺流程复杂、增加金属废料及提高制造成本的缺 点。
另外,传统电子产品金属壳件必须由预先制造的各部壳件组装完成金属外壳成品,所以其必然需要配置足够组装点;否则,其不足以强化整体结构,以致降低或影响其组装品质。因此,传统电子产品金属壳件的各部壳件制造方法亦具有设计复杂的缺点。
此外,传统电子产品金属壳件的各部壳件制造方法必然需要对于所有各部壳件进行逐一设计、制造及后续加工处理而可能降低金属外壳的最终组装成品的产品成品率,所以其亦具有无法进一步简化加工过程及无法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的缺点。
如上所述,传统电子产品金属壳件需要进一步改良,以改善其制造过程的技术问题或技术缺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为了改良上述缺点,其利用一金属管件进行成形一主成形壳件,该主成形壳件包含至少一成形单元,再将该主成形壳件切割形成至少一成形单元(壳件单元),再将该成形单元制成一金属壳件。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产品金属壳件及其制造方法,其利用管件液压成形技术、管件液压温成形技术、管件气压热成形技术或电磁成形技术将一金属空心管件成形为一主成形壳件,再将该主成形壳件切割形成至少一成形单元及至少一个连接管部,该连接管部连接该成形单元,该成形单元是属一体成形壳件,使本发明具有减少金属废料、提升金属壳件品质及降低制造成本的功效。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产品金属壳件,其具有一主壳体及至少一组装开口,该组装开口设置于该主壳体上。该主壳体由一主成形壳件切割至少一成形单元而形成,该主成形壳件具有至少一连接管部连接该成形单元。该组装开口由该连接管部切割形成。利用该成形单元的一体成形方式制造该主壳体及组装开口。
本发明可以将该主壳体切割形成一上壳盖、一下壳盖及一电池壳盖。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产品金属壳件及其制造方法,其包含步骤:
利用管件液压成形技术、管件液压温成形技术、管件气压热成形技术或电磁成形技术将一金属空心管件成形一主成形壳件,该主成形壳件包含至少一成形单元及至少一连接管部,该连接管部连接该成形单元;
切割该主成形壳件,以获得该成形单元;及
制成至少一金属壳件。
本发明还可以另进行切割该成形单元,以形成至少一操作孔。
本发明还可以另进行切割该成形单元,以形成至少一壳盖。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产品金属壳件及其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产品金属壳件进行成形作业的立体图。
图3: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子产品金属壳件及其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4: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产品金属壳件进行成形作业的立体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主成形壳件 10成形单元
11连接管部
100主壳体 101组装开口
102操作孔
110电池壳盖 111上壳盖
112下壳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未经财团法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84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