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产生非圆形光形的发光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4666.X | 申请日: | 200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74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杨岳勋;许朕纲 | 申请(专利权)人: | 堤维西交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10 | 分类号: | F21S8/10;F21V3/02;F21V19/00;B60Q1/26;H01L33/00;F21W101/02;F21Y101/02;F21Y113/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产生 圆形 发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以发光二极管为发光源,并可产生非圆形光形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车用车灯在设计上,通常是利用灯座内面的反射镜或者前方灯罩的聚光效果,来使得灯泡的光源能够集中往预定方向照射,这种以灯泡为发光源的车灯由于耗电量较高,因此近年来逐渐被发光二极管(简称LED)所取代,以下只举一种使用发光二极管为发光源的汽车后雾灯作说明。
参阅图1、2、3,以往发光装置1包含:一个灯壳11,以及一组安装在灯壳11的一容室内的发光单元12,该灯壳11具有一个供发光单元12安置的灯座111,以及一个罩在灯座111前方的灯罩112,该发光单元12具有一片电路基板121,以及两排上下排列地安装在该电路基板121上的发光二极管122,上述相邻的发光二极管122间的距离大约为0.8cm,每个发光二极管122都具有一个位在中央并可产生近似圆形光源的圆形发光部123。
以往发光装置1在使用时,发光二极管122产生的光是由圆形发光部123经灯罩112投射到固定距离的测试屏幕上(例如3.16m),虽然这些发光二极管122是排列成上下两排,但由于彼此间的距离(0.8cm)相对于投射距离(3.16m)很小,故这些发光二极管122投射到定点后仍呈现例如图3的近似圆形对称光形。这种上下左右相对位置的光强度几近相同的圆形光形,虽然具有照明及警示的功能,但是一般车灯有关配光值的法规规定上,在水平方向宽度需要大于垂直方向的光强度,以图4所示ECE(Economic Commission of Europe,欧洲经济委员会)法规R-38后雾灯的配光值规定为例,其规范的配光值大致位在一个菱形的区域内,该菱形区域中每点的光强度值必须介于75~300cd(烛光),且水平方向H线在10L~10R上每一点的光强度值必须介于150~300cd,而垂直方向V线在5U~5D上每一点的光强度值也必须介于150~300cd,也就是说,菱形规范区间中的水平方向H线较垂直方向V线宽。
再探讨以往具有发光二极管122的发光装置1,其若采用较低功率的发光二极管122时,产生的近似圆形光形容易满足垂直方向V线的光强度规定,但却无法满足法规中关于水平方向H线上的规定,相反的,采用较高功率的发光二极管122时,虽然可以满足水平方向H线上光强度的规范,但在垂直方向上却显得浪费。也就是说,虽然一般法规对于车灯配光值的规定中,垂直方向的区域小于水平方向,但由于以往具有圆形发光部123的发光二极管122所产生的光形都是圆形,但为了加强水平方向H线邻近边缘的光强度,必须采用较大功率的发光二极管122,这项设计不仅功率消耗大、能源浪费,也需要配置较多数量的发光二极管122,造成空间设计弹性差,以及制造成本较高等缺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节省能源、降低功率消耗,同时具有降低制造成本及提高设计方便性等功效的可产生非圆形光形的发光装置。
本实用新型可产生非圆形光形的发光装置包含:一灯壳,以及一个安装在灯壳上的发光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该发光单元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及至少一个第二发光二极管,每个发光二极管都具有一发光部,该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部的水平轴长度大于垂直轴的长度,而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部的水平轴长度等于或小于垂直轴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借由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水平轴长度大于垂直轴长度的设计,可以让发光装置产生宽度大于高度的光形,而借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部的水平轴长度等于或小于垂直轴长度的设计,可以补足邻近中央部位的上方及下方光强度的不足,使发光装置可以在使用较小及较少功率发光二极管的情况下,符合车灯对于法规配光值的规定。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以往发光装置的剖面俯视示意图;
图2是该以往发光装置的一发光单元的正视图;
图3是一等高线图,显示图1的以往发光装置所产生的光形;
图4是一种ECE法规中关于R-38后雾灯的配光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剖面俯视示意图;
图6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发光单元的正视图;
图7是一等高线图,显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所产生的光形;
图8是一类似图6的正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
图9是一等高线图,显示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所产生的光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堤维西交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堤维西交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46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慢速功率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带润滑油容纳腔的齿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