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的新型折叠及展开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9420.4 | 申请日: | 200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74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林高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高贤 |
主分类号: | B62B7/06 | 分类号: | B62B7/06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新南方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敏 |
地址: | 52300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婴儿 车车 新型 折叠 展开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车车架结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婴儿车车架的新型折叠及展开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人们,通常会为婴儿准备一辆婴儿车,以便推着婴儿散布,享受大自然,其乐无穷。市面上所售的婴儿车种类繁多、样式各异。由于婴儿车体积大,占地面积多,因此既不便于生产厂家存储和搬运,更不利于家庭收藏,尤其对住房面积不大的家庭。所以目前的婴儿车,均朝可折叠式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可以节省空间,另一方面也便于使用和携带。
现有的可折叠式婴儿车中,有多种折叠方式,如:后轮架与前轮架的连接为可滑动连接,即后轮架可在前轮架上滑动,这种结构方式折叠时施力方向即非水平又非竖直方向,因此非常费力,折叠后又只能平放在地上或靠墙放,也不便利,同时展开也不方便。此外,也还有其他方式的折叠结构,但其要么结构设计过于复杂,要么折叠和展开不便利,对使用者来说是很大的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折叠及展开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婴儿车车架的新型折叠及展开结构,车架系由前轮架和后轮架组合而成,所述前轮架上固定有连接块,后轮架枢接于该连接块;于前轮架上还枢接有第一拉杆,于后轮架上枢接有第二拉杆,且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相互枢接;即当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枢接点受力纵向移动时,前轮架与后轮架分别受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的拉力靠拢(或推力分开),形成折叠(或展开)。
即相当于由前轮架、后轮架、第二拉杆、第一拉杆依次枢接构成一活动四边形,通过控制第一拉杆、第二拉杆枢接点的运动而调节前轮架与后轮架之间的夹角,使整个婴儿车呈折叠或展开状态。
具体而言,因婴儿车通常为左右对称设计,前轮架两侧各固定安装一连接块,且该两个连接块也对称,并分别枢接两侧的后轮架;所述第一拉杆呈“U”型,两端分别枢接在前轮架的两侧,且枢接处位于连接块下方;对应地,在两侧的后轮架分别枢接第二拉杆,该两个第二拉杆对称安装,且第二拉杆的前端分别与第一拉杆中段枢接。第一拉杆也可一分为二,当然采用“U”型是为了对左右两侧的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枢接点的施力均匀,同时也可省力,便于折叠和展开。
所述连接块具有一与前轮架形状吻合的安装通孔即套设于前轮架,且连接块上成型有与后轮架枢接的枢接部。
更具体地,于所述第一拉杆的两端开设枢接孔使之分别与前轮架的两个枢接孔枢接,并于第一拉杆的中部开设枢接孔使之分别与两个第二拉杆一端的枢接孔枢接,两个第二拉杆另一端的枢接孔使之分别与两侧后轮架的枢接孔枢接。
本实用新型中婴儿车车架的折叠及展开结构中,至少还包括一限位机构,即:于两侧的后轮架之间连接一连杆,且连杆位于第一拉杆的下方,所述第一拉杆向下移动至与所述连杆抵触而停止运动,进而形成限位。
为进一步加强限位及定位效果,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一弹性夹扣,所述弹性夹扣固定于第一拉杆上,其夹口与所述连杆夹持而进一步定位。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在展开状态下,先将弹性夹扣与连杆松开,然后用手将“U”型第一拉杆往上方拉,这样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的枢接点也将上移,利用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的杠杆作用,分别将前轮架与后轮架拉拢,使前轮与后轮相向滑动靠拢,接近竖直状态,而且第一拉杆也接近竖直状态,最终折叠后,前轮和后轮仍均着地,即整个婴儿车折叠后可站立,而无需扶住或任何依靠物,便于随处摆放,并占最少的空间;反之,当在折叠状态时,则先拉动第一拉杆,此时,枢接点将向下移动,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分别对前轮架和后轮架施以推力,将二者分开,同时,第一拉杆也慢慢接近后轮架之间的连杆,接触后,将弹性夹扣打开使之扣住连杆定位,整车即呈展开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状态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状态的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车架系由前轮架1和后轮架2组合而成,前轮架1底部安装前轮10,后轮架2底部安装后轮20,整个车架呈左右对称设置安装。所述前轮架1上固定有连接块3,连接块3系通过其上的安装通孔31套于前轮架1上,该安装通孔31与前轮架1的形状相吻合,使连接块3与前轮架1配合紧密,然后再通过螺栓将连接块3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高贤,未经林高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94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激光复合焊接头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斜柄乒乓球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