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阻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5026.X | 申请日: | 200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94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李社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社民 |
主分类号: | F16H35/00 | 分类号: | F16H35/00;F16H5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9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传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逆装置。
背景技术
安装于汽车座椅升降及车窗玻璃升降器等处的阻逆装置,具有输入端双向驱动、输出端双向自锁的特性,其常见结构如图1-1——图2-3所示,主体为一个安装有多圈扭簧5的壳体6,扭簧的两端为向内弯折的爪钩,驱动轴4从弹簧中穿过,与驱动轴连为一体的驱动轮3呈圆缺状,驱动轮3贴住壳体6底部,并夹在弹簧两端的爪钩内,可与壳体产生相对转动;在驱动轴的上端套装有从动齿轮2,从动齿轮的底面边缘固定有一节向下延伸的拨叉2-1,该拨叉处在扭簧5两端爪钩以外,齿轮2作为输出端与传动链上的其它齿轮相啮合。由于扭簧与壳体二者间贴合紧密,驱动轮缺口端面作用于爪钩时,使扭簧5内缩或有内缩的趋势,随即与壳体6内壁的压力减小,从而实现驱动轮3同步带动扭簧5及齿轮2与壳体产生相对转动,该功能的实现必须要求齿轮的拨叉2-1与爪钩外端面之间保持一定间隙(简称为间隙II)。另一方面,如果传动链上的其它齿轮使齿轮受力并通过拔叉作用于爪钩,则拨叉将从扭簧5任一端的爪钩外侧推压扭簧5,使扭簧有外胀之势,由此增大了扭簧对壳体内壁间的压力而难以产生相对旋转,从而达到了自锁的目的。此功能也要求驱动轮缺口端面与爪钩内端面之间保持一定间隙(简称为间隙I)。这是因为,如果不留出间隙I或者间隙I过小,则当拔叉从扭簧5任一端的爪钩外侧推压扭簧5时,爪钩本身在受力时会产一定的弹性变形而推动驱动轮缺口的一端,驱动轮的另一端再推动扭簧的另一个爪钩,其结果是自锁力下降或不自锁。
在图1-1----1-3所示的结构中,爪钩外侧与拔叉2-1之间的间隙II相对间隙I---说明:本处红字不要)必须足够大,这是因为当驱动轮3驱动扭簧5的一个爪钩时,另一个爪钩并不会同步转动,而是滞后转动,所以如果间隙II太小,则驱动轮驱动扭簧5的一爪钩并带动齿轮2和拔叉转动时会碰上扭簧5的另一爪钩,使驱动力增大甚或难以驱动。该结构的缺点是由于间隙II较大,在输出端不受力或受力较小时从动齿轮2容易自由晃动而产生噪音,或者当作用于从动齿轮上的负载力方向改变时,拔叉与扭簧爪钩的接触会从一爪钩不受阻力地转向另一爪钩从而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噪音。
图2-1---2-3所示的结构中,拨叉2-1的中间开有一缺槽,在多圈扭簧5的上方还增加了一个与壳体的配合相对较松、自锁力相对较小的扭簧7,扭簧7有一端的爪钩卡入拨叉的缺槽中,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从动齿轮2的自由晃动并缓解了负载力方向改变时的冲击,但由于所增加的扭簧7圈数较多(有效圈数大于一圈),当驱动轮直接驱动或通过拔叉驱动扭簧7的一爪钩时,另一爪钩也有一定的滞后现象,所以扭簧7中不位于拔叉缺槽中的爪钩与拔叉之间必须留出足够的间隙(简称为间隙III),由于间隙III必须足够大,故间隙I不能如图1-1----1-3所示的结构那样做得很小,否则,当作用于齿轮上的负载力方向如图2-3中的ω所示时,负载力将通过拔叉2-1和卡入拔叉缺槽中的扭簧7的一爪钩带动扭簧7的另一爪钩,从而带动驱动轮转动,其结果是当负载力矩为某一方向时(如图中ω)自锁力减小或不自锁。所以图2-1----2-3所示的结构存在着间隙I较大、驱动轮自由晃动量大、容易产生噪音的缺陷,相应地存在着当驱动方向改变时空行程(驱动轮转动时从动轮不同步转动)较大的缺陷,同时由于两个多圈扭簧与壳体6、驱动轮3、拔叉2-1相互之间的配合状态直接影响到阻逆装置的功能特性,使得制造加工装配等过程中对各个零件的尺寸和配合精度都有较严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控制阻逆器输入和输出两端的周向间隙,缩小输入端的空行程,限制从动齿轮的自由晃动和缓解负载力方向改变时的冲击,同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加工、满足中高级档次汽车相关功能机构要求的阻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体为一个卡装有扭簧的壳体,驱动轴从中穿过,与驱动轴连为一体的驱动轮夹在扭簧两端向内弯折的爪钩内;从动齿轮套装在驱动轴的输出端,其边缘下方的拨叉处在扭簧两端爪钩的外侧,上述扭簧包括下层的多圈扭簧和上层的至少一个单圈扭簧(有效圈数n<1),所述单圈扭簧两端爪钩的间距小于下层多圈扭簧爪钩的间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社民,未经李社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50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