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用铰链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0613.8 | 申请日: | 200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02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涛;陈晓峰;傅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D7/00 | 分类号: | E05D7/00;E05D11/00;E05D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泽雄;南霆 |
地址: | 201206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铰链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铰链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门、汽车发动机盖等处的具有沉台式自膨胀型密封填充材料的铰链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门、汽车发动机盖等处经常需要设置铰链,由于安装铰链后其连接处必然会存在缝隙,因此还必须采取一定的密封措施,从而防止在下雨天因安装铰链处密封不严而发生的漏水等现象。
如图1、图2所示,常用的密封结构的汽车门铰链2通过螺丝钉3固定在汽车的安装表面4上。其密封方式是:在整个安装配合面加入一个硬质塑胶密封垫片5,将硬质塑胶密封垫片5压紧在安装表面4上,实现密封效果。
这种密封结构的缺点是:由于硬质塑胶密封垫片5自身的变形余地较小,所以对安装表面4的平整度要求非常高,当铰链2本身的安装面和车身安装表面4有稍许偏差时,硬质塑胶密封垫片5就容易密封不严,导致漏水,并且硬质塑胶密封垫片5的外观效果通常较差。因此,实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汽车用铰链系统,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沉台式自膨胀型密封结构的汽车用铰链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用铰链系统包括铰链本体、把该铰链本体与汽车安装面连接在一起的紧固件以及设置在所述铰链本体和所述汽车安装面之间的密封填充材料;所述铰链本体上设有通孔,所述紧固件安装在所述通孔之中,在所述通孔的周围的所述铰链本体上设有沉台。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沉台为内凹的中心沉台。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沉台为内凹的环形沉台相结合。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沉台包括内凹的中心沉台和内凹的环形沉台,所述中心沉台设在所述紧固件周围,所述环形沉台设在所述中心沉台的外围。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中心沉台与所述环形沉台同心且所述环形沉台的内径大于所述中心沉台的直径。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密封填充材料为受热膨胀的密封材料。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紧固件为螺栓、圆柱销或其他卡接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新型密封结构的汽车用铰链系统。在车身和铰链安装面平整度存在一定偏差时,仍然可以通过沉台和自膨胀型密封结构,实现紧密地密封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用铰链系统工艺简单、安装方便、密封性好、成本低,尤其适用于对密封要求高的车门及汽车发动机盖的密封。
附图说明
图1是通常采用的汽车用铰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通常采用的汽车用铰链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用铰链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用铰链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用铰链系统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沉台式自膨胀型密封结构的汽车用铰链系统1,该汽车用铰链系统1包括铰链本体10、把该铰链本体10与汽车安装面70连接在一起的紧固件12以及设置在所述铰链本体10和所述汽车安装面70之间的密封填充材料60。
所述铰链本体10上设有通孔,该通孔用于安装紧固件12,该紧固件12优选螺栓、圆柱销或其他卡接件。在所述铰链本体10上并且在所述通孔的周围设有内凹的中心沉台122,该中心沉台122可以将需要密封的区域和安装配合面分开,所以安装配合面加工平整度的普通偏差不会影响密封的可靠性。
优选地,在内凹的中心沉台122处设置体积适当的密封填充材料60。所述密封填充材料60优选受热膨胀的密封材料。要求在达到汽车油漆线烘烤温度110-120℃时,所述密封填充材料60开始发泡并定型。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密封填充材料60为以下两类材料:一类为低沸点液体发泡型材料,如聚苯乙烯(PS),交联聚乙烯(PE)等;另一类为热分解性发泡法材料,如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
上述这两类密封填充材料60在汽车通过油漆线加热烘烤时,会在中心沉台122内膨胀,由于中心沉台122限制了所述密封填充材料60的膨胀空间,所述密封填充材料60会逐渐充满中心沉台122范围内的铰链本体10与所述汽车安装面70之间的空间,所以能够实现非常紧密地密封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06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