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气联动车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6181.X | 申请日: | 2007-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66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刘福琦;刘世俊;张少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世俊;张少臣 |
主分类号: | B60L8/00 | 分类号: | B60L8/00;B60K6/00 |
代理公司: | 佳木斯市华镕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吕凤云 |
地址: | 15400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杏林路***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气 联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联动车。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汽车燃烧汽油和柴油,释放出的尾气污染空气,污染环境。电动汽车是以蓄电池电动机为动力源,它的缺点是储存的电源有限不能做为长途交通工具,远距离运行。另外有一种车是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源,它虽然能做为长途交通工具,远距离运行,但是氢燃料造价高,不容易得到,储存困难。因此,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电动和气动结合在一起的电气联动车,它环保、节能,并可做为长途交通工具,远距离运行。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电气联动车由:电瓶、减震器、汽液阻尼油缸、汽缸控制手柄、分离手柄、车体、整流器、整流器罩、风力发电机、支架、底座、液压油箱、油水分离器、充气接头、排气孔、底盘、储气筒1、储气筒2、储气筒3、储气筒4、储气筒5、储气筒6、储气筒7、储气筒8、储气筒9、储气筒10、储气筒11、储气筒12、电动马达、液压马达、储气筒13、储气筒14、储气筒15、叶片构成。电瓶安装在车体前部的储气筒14和储气筒15上,减震器安装在底盘上,与车轮相连接,汽液阻尼油缸装在车体的驾驶室内,与液压马达相连接,汽缸控制手柄与分离手柄分别安装在车体的驾驶室内,分别与底盘相连接,风力发电机安装在车体的后部,整流器安装在风力发电机的前端,叶片安装在风力发电机的前部,风力发电机的外部装有整流器罩,风力发电机的下部安有支架,整流器罩安装在底座上,与车体相连接,液压油箱安装在储气筒6上,它通过供油管2、回油管1、回油管2分别与汽液阻尼油缸和液压马达相连接,液压油箱上设有排气孔,油水分离器安装在储气筒6的后端,油水分离器上安有充气接头。储气筒1、储气筒2、储气筒3、储气筒4、储气筒5、储气筒6、储气筒7、储气筒8、储气筒9、储气筒10、储气筒11、储气筒12、储气筒13、储气筒14、储气筒15相互串连成一体,构成底盘,底盘与车体相连接,电动马达与液压马达分别安装在储气筒4与储气筒12中间,液压马达与电动马达相串连,汽液阻尼油缸由:进出气口、供油管1、单向阀1、单向阀2、单向阀3、单向阀4、进油口、供油管2、单向阀5、油缸、汽缸构成,在汽缸的左右两端设有进出气口,油缸分别与供油管1、供油管2、进油口相连接,单向阀1、单向阀2分别安装在供油管2内,单向阀4安装在供油管1内,单向阀3安装在进油口的管路内,单向阀5安装在回油管内,液压油箱一端与供油管2相连接,液压油箱上设有排气孔,液压马达由:回油管1、排油口1、回油管2、单向阀6、排油口2、转子叶片、转子、定子、转子轴构成。液压油箱另一端分别与回油管1、回油管2相连接,单向阀6安装在回油管2内,排油口1设在定子的上部,排油口2设在定子下部,与回油管2相连接,转子叶片安装在定子上,转子装在定子中间,转子轴装在定子两端的端盖上。该产品结构简单,节能,环保,对城市空气无污染,电动和气动结合在一起,比燃汽油费用低,并可做为长途交通工具远距离运行。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气联动车的结构示意图。
1-电瓶 2-减震器 3-汽液阻尼油缸
4-汽缸控制手柄 5-分离手柄 6-车体
7-整流器 8-整流器罩 9-风力发电机
10-支架 11-底座 12-液压油箱
13-油水分离器 14-充气接头 15-排气孔
16-底盘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气联动车底盘的俯视图。
17-储气筒1 18-储气筒2 19-储气筒3
20-储气筒4 21-储气筒5 22-储气筒6
23-储气筒7 24-储气筒8 25-储气筒9
26-储气筒10 27-储气筒11 28-储气筒12
29-电动马达 30-液压马达 31-储气筒13
32-储气筒14 33-储气筒15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气联动车的风力发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34-叶片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气联动车的汽液阻尼油缸与液压马达串连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3-1-进出气口 3-2-进出气口 3-3-供油管1
3-4-单向阀1 3-5-单向阀2 3-6-单向阀3
3-7-单向阀4 3-8-进油口 3-9-供油管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世俊;张少臣,未经刘世俊;张少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61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喷射成型专用铁粉
- 下一篇:一种启动可插拔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