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露天矿山铁道自翻车照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31258.0 | 申请日: | 200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919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徐克林;方振喜;陈洪斌;鲁庭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9/04 | 分类号: | F21S9/04;F21V23/00;F21W131/402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宗如 |
地址: | 243003***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露天 矿山 铁道 翻车 照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铁道车辆照明,尤其涉及露天矿山铁路运输列车推进进路照明的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铁路运输方式的露天矿山,由于要在不大的空间内,实现运输高度的提升或下降,因此线路布置多采取折返线形式,致使列车常常要在牵引与推进运行中频繁转换。由于露天矿山铁道用自翻车没有独立的照明装置,因此,列车在夜间推进运行时,守车上的调车员无法瞭望列车运行进路,无法发现铁路线上的人员或障碍物,由此酿成的车辆脱轨或人员伤亡事故屡见不鲜,为此列车甚至还要限速行驶,但同样无济于事。长期以来,为了解决自翻车照明问题,有的厂家试图从机车上引用电源,但终因电线连接复杂、车辆频繁甩挂、装卸作业损坏而失败;也曾有采用蓄电池供电,但因蓄电池容量小,使用时间短,还要车下充电,维修工作量大及照明光线弱等缺陷而弃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露天矿山铁道自翻车照明装置,提供露天矿山自翻车列车推进进路照明,便于调车员夜间瞭望,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露天矿山铁道自翻车照明装置,包括箱体,特点是供气配件依次与气动马达连接,发电机与气动马达连接,由蓄电池励磁,气动马达、发电机及蓄电池固定在箱体底板上;供电器件固定在箱体壁板上,供电线路将灯具与发电机电气连接在一起。当供气配件开启压缩空气气源后,压缩空气驱动气动马达,气动马达驱动由蓄电池励磁的发电机发电,经供电线路,向灯具供电,还可以给蓄电池充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供气配件包括排水器、油雾器、气压控制器、电磁阀、消音器,由连接管依次连接、贯通。排水器、油雾器排除压缩空气中的水及油污,消音器消除噪音,气压控制器控制气压的高低。
本实用新型另一改进,所述供电器件包括整流器、电压调整器、继电器、操作按钮连接组成,固定在电路板上,电路板固定在箱体壁板上,操作按钮头部露于箱体板外,整流器安在发电机的输出端,经电压调整后供给灯具使用。
本实用新型另一改进所述灯具固定在守车车棚前部墙板上。
与背景技术相比,优点是利用车辆上的压缩空气驱动发电机发电,构思新颖,结构简单、简化线路连接,体积小,投资省,安全可靠;照明光线强、距离远,守车乘务员夜间瞭望清楚,有利于避免事故,增加夜间行车安全性,同时还可以解除列车夜间行车的速度限定,有利于提高车辆运输效率。
附图说明
1.图1是露天矿山铁道自翻车照明装置配置原理图。
2.图2是露天矿山铁道自翻车照明装置电气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2可以看出,露天矿山铁道自翻车照明装置,由连接管道将供气配件2依次与气动马达3连接,贯通,发电机4与气动马达3连接,并固定在箱体1底板上,蓄电池5置于发电机4旁,供电器件6固定在箱体1壁板上,供电线路将灯具7与发电机4电气连在一起。
供气配件的排水器8一端留有接口,与压缩空气气源相连,另一端依次与油雾器9、气压控制器10、电磁阀11、气动马达3、消音器12及连接管连接,贯通。开启压缩空气气源后,压缩空气进入气动马达3,气动马达3旋转,驱动发电机4发电,经消音器12处理,降低噪音。
由图2可知,供电器件6包括整流器13、电压调整器14、继电器15、操作按钮16、17连接组成,固定在电路板上,电路板固定在箱体1壁板上,并与发电机4、灯具7相连,操作按钮16、17的头部露于箱体1板外。灯具7固定在守车车棚前墙板上。
使用时将车辆的压缩空气管上装上三通,排水口8预留的接口与之相连接。当压缩空气压力高于气压控制器10设定的最低工作压力时,10-1闭合,按下操作按钮16,发电机4励磁回路接通、励磁,同时电磁阀11得电吸合,压缩空气驱动气动马达3,气动马达3驱动发电机4发电,给灯具供电、照明,还可以给蓄电池5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未经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12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