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登车梯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53202.5 | 申请日: | 2007-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14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杨福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和俊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9/30 | 分类号: | B65G69/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春兰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登车梯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登车梯构造,其在两梯架间的枢接构造可以承受较大的承载荷重,同时整体可以减少包装材积及增加梯架的强度。
背景技术
登车梯的应用相当频繁,在许多工程车辆自载运卡车上开下来,或由地面开上卡车接受运载等方面,都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近来由于休闲运动的盛行,类如沙滩车等的娱乐车辆亦相当流行,这类车辆同样需要靠登车梯来登上卡车进行运送;一般常见的登车梯都具有一自卡车载斗斜放至地面的完整长度,同时在两侧设有相互平行的直向侧架,并于两侧架间依适当间距横向设置多数固定架而整体构成梯状的构造,但是此种构造由于相当长,使得运载上相当不便;一种有两截梯架的登车梯曾被运用,其主要通过两截梯架间的活页来达到整体可折合成一半的长度来增加运载的便利性,但此种构造渐渐的被发现在构造强度上不甚理想,常在车辆登车时从枢接处断裂成两半,因为车辆登车时除车辆本身的重量外,还包括驾驶者本身重量及轮胎驱动上爬时的扭力会作用在梯架上,而登车梯的枢接处强度最为脆弱,也最易造成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登车梯构造,其在两梯架间的枢接构造可以承受较大的承载荷重,同时整体可以减少包装材积及增加梯架的强度。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登车梯构造,其包括:第一梯架,包括两互相平行的第一侧架,两第一侧架间设有多个固定架,第一侧架一端设有第一枢接部;第二梯架,包括两互相平行的第二侧架,两第二侧架间设有多个固定架,第二侧架一端设有第二枢接部;一枢接构造,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梯架的第一侧架上的一对第一枢接件、设于所述第二梯架的第二侧架上的一对第二枢接件;所述第一、二枢接件共同与固设在第二梯架的第二枢接部两端的枢轴连结。
优选,在第二梯架的第二枢接部近下方位置处的两端,各焊设固定有一截与第二枢接部平行的上述枢轴,两枢轴间形成镂空的空间。
优选,该第二枢接件与该枢轴焊固而形成一体,该第一枢接件相对于该枢轴为可转动设置。
优选,该第一梯架的第一枢接部的该对第一枢接件在两枢轴上的位置,是相较于第二梯架的第二枢接部的该对第二枢接件呈靠内的一侧,两第一枢接件间的间距小于两第二枢接件的间距。
优选,该第一枢接件呈一长条片状,其焊设固定于第一侧架上,第一枢接件未受焊固的另一端凸伸于第一侧架外并于其上设有枢接孔;该第二枢接件呈一长条片状,其焊设固定于第二侧架上,第二枢接件未受焊固的另一端凸伸于第二侧架外亦在其上设有枢接孔。
优选,在两该第一、二侧架间的固定架上表面铺设有金属网体。
优选,该第一、二梯架的第一、二侧架侧腹上形成有长条凹陷的区间。
优选,该第一梯架的第一枢接部近上方位置处焊设有一与第一枢接部平行的长条状垫体。
优选,该第一梯架和第二梯架的第一、二侧架相对应位置处各设有握把。
优选,该握把包括横向的握持部及两端立向的扣杆部,而扣杆部伸经第一或第二梯架侧架所设的穿孔,并于穿孔的另一端形成较穿孔大的挡抵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不仅提供两梯架间的枢接构造可以承受较大的承载荷重,同时整体可以减少包装材积及增加梯架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枢接部份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收供提携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握把安装处构造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握把收纳构造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梯架 11第一侧架 12固定架
13第一枢接部 14抵架 15网体
16区间 2第二梯架 21第二侧架
22固定架 23第二枢接部 24扣架
25网体 26区间 3枢接构造
31第一枢接件 311枢接孔 32第二枢接件
321枢接孔 33垫体 34枢轴
35空间 4握把 41握持部
42扣杆部 43挡抵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和俊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和俊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32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