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200818.3 | 申请日: | 200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577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成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成兴 |
主分类号: | F01M11/02 | 分类号: | F01M11/02;F01M1/02;F01M1/1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世平 |
地址: | 621716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工作的零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汽车中大量使用铸件,近几年,随着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铸造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未来国内外汽车市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汽车对铸件的需求量也必将不断增长。发动机缸体是汽车上最重要、最复杂的铸件,发动机缸体壁厚最薄处不到3mm,缸体上需要加工很多孔,缸体内部布置有油道、水道,结构复杂。缸体毛坯一般通过铸造得到,对铸造的技术要求较高。由于铸造特性,缸体毛坯在铸造时容易出现气孔、缩松和缩孔、裂纹等缺陷,缸体内部的油道、水道容易因此发生泄漏,气密性达不到要求。缸体的油道壁薄,油道内机油压力大,与缸体水道相比,在铸造缸体毛坯时缸体的油道更容易发生泄漏,缸体对油道的气密性要求也远远高于缸体对水道的气密性要求,因此缸体的油道防漏尤为重要;传统的缸体油道由缸体毛坯在铸造时形成或在铸造以后由机械加工形成,且传统缸体结构的缸体毛坯在加工时会在缸体油道上加工一些用于清砂等用途的开口,在装配时需要用钢球和堵塞把这些油道开口堵住,使得加工工序复杂,装配工序和零部件也相应增加。在使用材料上,以往发动机缸体大多用高强度灰铸铁或蠕墨铸铁,缸体毛坯成品率较高,但是缸体质量重,散热不好。如今,随着汽车轻量化的发展,使用铝合金等新材料的缸体越来越多。与铸铁缸体相比,采用新材料的缸体质量轻、散热效果好,用铝合金等新材料缸体取代铸铁缸体已成为当代汽车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些新型材料的缸体毛坯在铸造时更容易出现气孔、缩松和缩孔、裂纹等缺陷,毛坯合格率更低,较高的废品率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有效提高油道密封性能的汽车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汽车发动机,包括缸体、缸盖以及缸体底部的油底壳,在缸体内设置有与油底壳相通的油道,在油道与油底壳相通的通道上设置有机油泵,所述油道由油管相互连接构成。通过将油道用油管制成,使得可有效提高油道密封性能,防止泄露,同时,油道用油管制成后,可大大减少发动机缸体在后续机械加工中的工序,缩短制造周期。
进一步的是,所述油道包括主油道、斜油道、缸盖立油道与回油道,主油道与机油泵相连通,斜油道与缸盖立油道的一端与主油道相连通,斜油道的另一端与曲轴连杆运动副相连通,缸盖立油道的另一端与缸盖的油道相通,回油道连接缸盖并与油底壳相通。
进一步的是,在主油道与机油泵相通的通路上设置有机油滤清器。
进一步的是,所述回油道包括多条分回油管与一条主回油管,多条分回油管的一端与缸盖的油道相通,另一端与主回油管相通,主回油管与油底壳相通。
进一步的是,所述回油道包括多条分回油管,多条分回油管的一端与缸盖的油道相通,另一端与油底壳相通。
进一步的是,在机油泵与油底壳相通的通路上设置有机油集滤器。
进一步的是,所述油管为圆形管。
进一步的是,所述油管的管体外表面为凹凸不平形状。
进一步的是,所述油管的管体内表面为光滑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油道用油管制成,使得可有效提高油道密封性能,防止泄露,同时,油道用油管制成后,可大大减少发动机缸体在后续机械加工中的工序,缩短制造周期。而通过设置的主油道、斜油道、缸盖立油道与回油道等,可保证机油进入油道后可对发动机缸体的各个部件进行润滑,保证发动机的运转正常,尤其适合在各种汽车的发动机上面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油道布置结构简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另一种油道布置结构简图。
图中标记为,缸体1、油道2、机油泵3、油底壳4、斜油道5、缸盖立油道6、主油道7、回油道8、主回油管9、曲轴连杆运动副10、缸盖11、机油滤清器12、分回油管13、机油集滤器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成兴,未经张成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2008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