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驱动装置以及车辆驱动装置的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07000.2 | 申请日: | 200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5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秀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L7/16 | 分类号: | B60L7/16;B60L1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驱动 装置 以及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驱动装置,特别涉及并用内燃机和旋转电机来驱动车 辆的混合动力车辆所用的车辆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作为环保车辆,搭载了蓄电装置且搭载马达作为驱动装置的 电动机动车、混合动力机动车以及燃料电池机动车等受到了关注。这些车 辆,通过积极进行在制动车辆时用马达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并返回到蓄电池 的再生制动,谋求改善能量转换效率。
在这些车辆中,混合动力机动车,为了弥补电动机动车的缺点、即增 加行驶距离需要大容量的蓄电池从而车重增加且充电需要长时间的缺点, 在车辆上搭载了通过引擎驱动的发电机。
然而,在进行再生制动的情况下,再生产生的电力和发电机产生的电 力一起施加在蓄电池的端子间,因蓄电池的蓄电状态不同,有时端子间电 压会上升至容许电压以上。在这样端子间施加了过大电压的情况下,蓄电 池的电解液分解,或产生气体,或加热,会出现蓄电池的使用寿命缩短的 问题。
日本特开平8-79911号公报公开了解决了这些问题的、能够防止在再 生制动时向蓄电池端子间施加过大电压的混合动力型电动机动车。
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受蓄电池温度影响很大。如果设蓄电池电流为I、 内部电阻为R,蓄电池内的发热则表示为I2R,所以即使只是短时间流过 过大电流,发热量也与该电流的平方成比例增加。因而,不仅从蓄电状态 的方面,从蓄电池温度的方面,也需要进行控制以避免再生产生的电力和 由发电机产生的电力一起施加在蓄电池的端子间。也就是说,即使充电状 态较低,也必须注意避免充电电流的瞬间峰值过大。
但是,另一方面,也并不是蓄电池的温度越低越好,有使用的最适温 度范围。因而,对于蓄电池温度低的情况,日本特开平8-79911号公报公 开的混合动力机动车有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谋求对蓄电装置的保护且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的车辆驱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概括地讲,是车辆驱动装置,具备:驱动车辆、且在再生制 动时进行发电的第1旋转电机,能够与第1旋转电机进行电力授受的蓄电 装置,检测蓄电装置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和进行第1旋转电机的控制的 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检测出第1旋转电机的驱动转矩的要求值减少的 情况下,根据温度检测部的输出,在是否使第1旋转电机进行再生制动之 间切换。
优选的是,控制装置,在蓄电装置的温度超过预定值时,在自检测出 要求值减少后的预定期间内禁止第1旋转电机的再生制动。
优选的是,控制装置,在蓄电装置的温度未达到预定值时,在自检测 出要求值减少后的预定期间内允许第1旋转电机进行再生制动。
优选的是,车辆驱动装置还具备使制动力作用于车辆的制动装置。控 制装置,在蓄电装置的温度超过预定值时,将第1旋转电机的再生制动禁 止预定期间,在预定期间内通过制动装置使制动力作用于车辆。
优选的是,控制装置,根据检测加速踏板位置的加速踏板传感器的输 出,确认驱动转矩的要求值。
优选的是,车辆驱动装置,还具备内燃机,和由内燃机驱动、进行发 电的第2旋转电机。蓄电装置,能够与第1、第2旋转电机进行电力授受; 控制装置进行第1、第2旋转电机的控制。
本发明的其他情况,是车辆驱动装置,具备:驱动车辆、且在再生制 动时进行发电的第1旋转电机,能够与第1旋转电机进行电力授受的蓄电 装置,检测蓄电装置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和进行第1旋转电机的控制的 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检测出第1旋转电机的驱动转矩的要求值减少的 情况下,根据温度检测部的输出,变更使第1旋转电机开始再生制动的定 时。
优选的是,车辆驱动装置还具备使制动力作用于车辆的制动装置。控 制装置,在蓄电装置的温度超过预定值时,使第1旋转电机开始再生制动 的定时延迟预定期间,在预定期间内通过制动装置使制动力作用于车辆。
优选的是,控制装置,根据检测加速踏板位置的加速踏板传感器的输 出,确认驱动转矩的要求值。
优选的是,车辆驱动装置还具备内燃机,和由内燃机驱动、进行发电 的第2旋转电机。蓄电装置,能够与第1、第2旋转电机进行电力授受; 控制装置进行第1、第2旋转电机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70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动车杂物箱、手套箱和仪表盘
- 下一篇:折叠式汽车停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