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装置以及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07965.1 | 申请日: | 200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52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和幸;内村竜次;滨野俊之;宫本正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64/20 | 分类号: | C08G64/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香兰;李建忠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碳酸酯 树脂 制造 装置 以及 方法 | ||
1.一种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装置,该装置是使用2个以上的聚合槽来连续制造聚碳酸酯树脂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反应液供给到至少1个聚合槽内的液相中,或通过插入管将反应液供给到所述至少1个聚合槽内的气相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管在聚合槽的顶板和该聚合槽内的反应液的液面之间的气相部具有开口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槽为具有搅拌装置的立式聚合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插入管或输送管道将反应液从聚合槽的侧面供给到聚合槽内的液相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装置为具有串连连接的2个以上的立式聚合槽和接在所述立式聚合槽之后的至少1个卧式聚合槽的装置,各聚合槽具有用于将槽内压力保持在减压的减压装置、用于蒸馏除去副产物的蒸馏管和用于将馏出到槽外的副产物冷凝的冷凝器,并且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由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二酯的酯交换反应来制造。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馏管的至少内壁部分由铁含量为20%以上的铁材料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馏管上还设置有逆流防止器,该逆流防止器用于防止馏出物发生逆流。
8.一种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该方法为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二酯的酯交换反应生成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有制备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和/或碳酸二酯的原料熔融混合物的原料制备工序和使用2个以上聚合槽在酯交换催化剂存在下将所述原料制备工序中制备的原料熔融混合物连续缩聚的缩聚工序,并且,在所述缩聚工序中,将酯交换反应生成的反应液直接供给到至少1个聚合槽内的液相部,或者通过在聚合槽内的气相部具有开口部的插入管将所述反应液供给到所述至少1个聚合槽内的气相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缩聚工序中,通过插入管向至少一个聚合槽中供给酯交换反应生成的反应液,并且所述插入管在聚合槽的顶板与所述聚合槽内的反应液的液面之间的气相部具有开口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缩聚工序中,使用立式聚合槽作为聚合槽,并且,通过插入管或输送管道,将酯交换反应生成的反应液从至少1个聚合槽的侧面供给到所述至少1个聚合槽内的液相中。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缩聚工序中,使用具有串连连接的2个以上立式聚合槽和接在所述立式聚合槽之后的至少1个卧式聚合槽的制造装置,并且各聚合槽具有用于将槽内压力保持在减压的减压装置、用于蒸馏除去副产物的蒸馏管和用于将馏出到槽外的副产物冷凝的冷凝器。
12.一种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该方法为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二酯的酯交换反应生成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所述酯交换反应的反应器内的压力下副产物单羟基化合物的沸点t1(℃)、使副产物单羟基化合物从所述反应器馏出的蒸馏管的壁面温度T(℃)与所述反应器内的内温t2(℃)的关系满足式(1):
t1<T≦t2式 (1)。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T(℃)与t2(℃)的关系还满足式(2):
230℃<T≦t2式 (2)。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为立式聚合槽,该立式聚合槽具有将反应器内的压力保持在减压的减压装置和将从蒸馏管馏出到所述反应器外的副产物单羟基化合物冷凝的冷凝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蒸馏管上还设置有防止馏出物发生逆流的逆流防止器。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蒸馏管的至少内壁部分由铁含量为20%以上的铁材料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菱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796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蜡的加氢裂解方法
- 下一篇:制备氟化有机化合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