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产β-赖氨酸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08292.1 | 申请日: | 2007-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0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O·策尔德尔;W·K·曾;C·克洛普罗格;A·赫罗尔德;H·施罗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斯夫欧洲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13/08 | 分类号: | C12P13/08;C12P13/00;C12N15/63;C12N15/7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革生;林柏楠 |
地址: | 德国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产 赖氨酸 方法 | ||
1.通过构建重组微生物和培养所述微生物生产β-赖氨酸的方法,其中所述微生物具有去调控的赖氨酸-2,3-氨基变位酶基因和至少一个去调控的选自组(i)的基因,所述组(i)由天冬氨酸激酶、天冬氨酸半醛脱氢酶、二氢吡啶二羧酸合酶、二氢吡啶二羧酸还原酶、四氢吡啶二羧酸琥珀酰基化酶、琥珀酰-氨基-酮庚二酸氨基转移酶、琥珀酰-二氨基庚二酸脱琥珀酰基酶、二氨基庚二酸差向异构酶、二氨基庚二酸脱氢酶、精氨酰tRNA合成酶、二氨基庚二酸脱羧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转酮酶、转醛酶、6-磷酸葡糖酸内酯酶、果糖1,6-二磷酸酶、高丝氨酸脱氢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激酶、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组成,条件是如果天冬氨酸激酶作为基因(i)去调控,则非天冬氨酸激酶的至少第二基因(i)必须被去调控。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微生物属于棒状杆菌属。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微生物是谷氨酸棒状杆菌。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去调控的赖氨酸2,3-氨基变位酶对于该微生物为异源赖氨酸2,3-氨基变位酶。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重组微生物具有源于梭菌属、芽孢杆菌属或埃希氏杆菌属的赖氨酸2,3-氨基变位酶。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赖氨酸2,3-氨基变位酶具有近端梭菌、枯草芽孢杆菌或大肠杆菌的赖氨酸2,3-氨基变位酶的多肽序列或与对应的原始多肽具有至少80%的同一性的、具有赖氨酸2,3-氨基变位酶活性的多肽序列。
7.用于β-氨基-ε-己内酰胺生产的方法,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骤。
8.用于ε-己内酰胺生产的方法,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骤。
9.用于ε-氨基己酸生产的方法,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斯夫欧洲公司,未经巴斯夫欧洲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829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