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碳酸酯树脂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11956.X | 申请日: | 200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57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宫本正昭;鹤原谦二;白石义隆;内村竜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64/06 | 分类号: | C08G64/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香兰;李建忠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碳酸酯 树脂 | ||
1.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利用模头直径为有效长度为30mmL的毛细管流变仪,在9.12sec-1的剪切速率下测定得到的熔融粘度Pa·s的对数值logMV9.12与在1824sec-1的剪切速率下测定得到的熔融粘度Pa·s的对数值logMV1824之差除以由下式计算出的粘均分子量Mv而得到的值为2.0×10-5以下,所述的值为粘度差/分子量比(logMV9.12—logMV1824)/Mv,
ηsp/C=〔η〕×(1+0.28ηsp)
〔η〕=1.23×10-4×Mv0.83
上述式中,ηsp为对聚碳酸酯树脂的二氯甲烷溶液在20℃进行测定得到的比粘度,C为该二氯甲烷溶液中聚碳酸酯树脂的浓度,并且C=0.6g/d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度差/分子量比(logMV9.12—logMV1824)/Mv为1.6×10-5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度差/分子量比(logMV9.12—logMV1824)/Mv为1.0×10-5以下。
4.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是使碳酸酯原料与二羟基化合物反应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该聚碳酸酯树脂满足如下条件1)~4):
1)在分子末端具有R-CO-基或R′-O-CO-基,此处R和R′均表示有机基团,OH末端数小于末端基团总数的50%,
2)末端改性剂和该末端改性剂的酸酐的合计残存量为20ppm以下,
3)由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得到的换算成聚苯乙烯时的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的比Mw/Mn为1.45以下,
4)通过下式计算出的粘均分子量Mv与由分子末端数计算出的数均分子量Mn′的比Mv/Mn′为1.40以下,
ηsp/C=〔η〕×(1+0.28ηsp)
〔η〕=1.23×10-4×Mv0.83
上述式中,ηsp为对聚碳酸酯树脂的二氯甲烷溶液在20℃进行测定得到的比粘度,C为该二氯甲烷溶液中聚碳酸酯树脂的浓度,并且C=0.6g/d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是使碳酸酯原料与二羟基化合物反应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该聚碳酸酯树脂满足如下条件1)~4):
1)在分子末端具有R-CO-基或R′-O-CO-基,此处R和R′均表示有机基团,OH末端数小于末端基团总数的50%,
2)末端改性剂和该末端改性剂的酸酐的合计残存量为20ppm以下,
3)由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得到的换算成聚苯乙烯时的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的比Mw/Mn为1.45以下,
4)通过下式计算出的粘均分子量Mv与由分子末端数计算出的数均分子量Mn′的比Mv/Mn′为1.40以下,
ηsp/C=〔η〕×(1+0.28ηsp)
〔η〕=1.23×10-4×Mv0.83
上述式中,ηsp为对聚碳酸酯树脂的二氯甲烷溶液在20℃进行测定得到的比粘度,C为该二氯甲烷溶液中聚碳酸酯树脂的浓度,并且C=0.6g/dl。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Mv/Mn′为1.30以下,OH基数小于末端基团总数的4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Mv/Mn′为1.20以下,OH基数小于末端基团总数的30%。
8.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粘均分子量Mv为8,000~100,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菱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195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