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轮胎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17717.5 | 申请日: | 2007-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32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北原宏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B60C9/20 | 分类号: | B60C9/20;B60C1/00;B60C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以下也简称作“轮胎”),具体涉及一种通过改良带束层帘线而使耐久性和轻重量性并存的充气轮胎,特别是适合用于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提高汽车的燃耗性能,因此使轮胎轻重量化的要求日益升高。考虑使以往的采用捻接钢丝帘线的带束层部轻重量化时,若以确保拉伸强度为恒定以上作为前提,则只能减小钢丝带束层的涂覆厚度。
从这样的方面考虑,开发出不加捻金属单根长丝而将金属单根长丝用作带束层用帘线的技术,迄今提出了各种方案。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出于提高燃耗性能及改良乘坐舒适性的目的,提出了具有这样的带束层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即,不加捻金属线材(单根长丝),而是将金属线材以3或4根并丝而成的束为单位沿带束层的宽度方向排列而埋设于橡胶中而成的带束层。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为了解决在应对轮胎的轻重量化需求时由金属线折断引起的耐久性降低等问题,提出了带束层是由金属单根长丝在规定条件下沿带束帘布层宽度方向排列并埋设于包覆橡胶中而成的3层带束帘布层构成的充气子午线轮胎。
在专利文献3中,为了抑制发生带束层端脱层,获得带束层耐久性的改良和轮胎重量的轻重量化并存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还公开有使第2层带束层即第2带束层端部中的第1带束层和第2带束层的单根长丝帘线之间的厚度为轮胎中央部的厚度的1.3~3.0倍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08210号公报(权利要求书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34810号公报(权利要求书等)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349999号公报(权利要求书等)
像迄今提出的方案那样,通过将单根长丝帘线应用于带束层,即使在结合帘线中心之间的厚度地进行设计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层间的橡胶厚度,通过结合层间的厚度地进行设计可以谋求轮胎的轻重量化,但另一方面却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由于轮5-胎径向上的帘线间隔变密,因此,存在自相邻帘线产生的裂纹易于发展这样的问题。其次,由于钢丝帘线在带束层面内所占的使用量较大,因此,存在层间剪切应变增加这样的问题。作为存在这样的问题的结果,与使用通常的加捻帘线的情况相比,在使用单根长丝帘线的带束层中易于发生带束层边部脱层(BES)。另外,虽然可通过增加涂覆橡胶的厚度来抑制发生BES(belt edge separation),但重量也会理所当然地增加,因此,会违背期望的目的、即轮胎的轻重量化。
采用上述专利文献3中所述的技术,在带束层中采用了单根长丝帘线的轮胎中,通过在成为BES起点的带束层端部增加带束层间橡胶的厚度,可以抑制带束层端的应变而提高耐BES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帘线的配置条件也存在无法获得充分的耐BES性的情况,寻求一种用于获得更优良的耐BES性的技术。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消除上述以往技术中的问题,通过在谋求轮胎重量的轻重量化的同时抑制带束层边部脱层的发生,提供一种使轮胎的轻量性和带束层耐久性更高度地并存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人基于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应用了单根长丝帘线的带束层中,除了增大帘线之间的橡胶厚度之外,还将帘线的长丝直径及帘线根数限定在规定的范围,可以同时消除单根长丝帘线的代表性的、相邻帘线之间的裂纹发展以及在层间剪切应变较大的轮胎中产生的耐BES性的问题,从而可以获得更高度地实现轻重量性和耐久性并存的轮胎,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包括:胎体,由呈环状地横跨左右一对胎圈芯之间的至少1层胎体层构成;胎面部,配设于该胎体的胎冠区域的轮胎径向外侧而形成接地部;带束层,配置在该胎面部与上述胎体的胎冠区域之间而形成加强部,由至少2层带束层构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束层中的第1层带束层即第1带束层和第2层带束层即第2带束层均是以将5~7根长丝直径为0.18~0.26mm的单根长丝帘线并丝而成的束为单位沿带束层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单根长丝帘线并埋设于涂覆橡胶中而成的,而且上述第2带束层端部的、第1带束层与第2带束层的单根长丝帘线之间的橡胶层厚度为轮胎中央部的第1带束层与第2带束层的单根长丝帘线之间的橡胶层厚度的1.3~3.0倍。
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单根长丝帘线束间的带束层宽度方向距离大于0.4mm、小于1.2mm。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单根长丝帘线束的排列密度为18~32束/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77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