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及其安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20368.2 | 申请日: | 200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8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池田一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池田一博 |
主分类号: | B60C17/01 | 分类号: | B60C17/01;B60C17/04;B60B21/12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少东;高龙鑫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双重 结构 车轮 及其 安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tyre wheel)。例如适用于轿车、卡车、公共汽车等汽车的轮胎(tyre)、或摩托车等两轮机动车、自行车,还有飞机或特种车辆用的轮胎等。特别是涉及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所装设的轮胎爆胎(puncture)的情形下,容易进行某种程度的方向盘控制直至车辆停止为止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
背景技术
汽车的轮胎是以无内胎轮胎(tubeless tyre)为主流。无内胎轮胎的基本结构如图31所示。从形成为环状的胎面(tread)1的两端朝轮胎的半径方向设置一对胎壁(side wall)2,其端部成为胎唇部(bead part)3,在该胎唇部3安装有具有气门嘴(rim valve)4的轮圈(wheel)5。
如图31所示的现有的无内胎轮胎的情况下,被指出当行驶中轮胎发生爆胎时,由于空气泄掉,所以车身因车辆负载而倾斜,方向盘操作变得困难,并且刹车作用变得难以起作用。
鉴于上述问题点,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设法使得即使爆胎也能行驶一定距离的种种的失压续跑胎(run flat tyre)。此处,失压续跑胎是指即使轮胎的空气压因爆胎减少导致轮胎被压扁,也能够行驶某种程度的距离的轮胎。
以往的第一失压续跑胎有将轮胎的胎壁作成壁厚,在爆胎时通过胎壁的结构上的强度暂时地支撑车重的胎壁加强型失压续跑胎。
但是,胎壁加强型的失压续跑胎因将肩负吸收来自路面的振动的角色的胎壁作成壁厚来提高结构强度,故有如下缺点:振动吸收能力降低,影响乘坐的感觉,并且会牺牲燃油效率(fuel efficiency),关键的重量变重。
以往的第二失压续跑胎有在轮胎的内部装设轮状的内结构支撑体(innerstructural supporter),在爆胎时通过内结构支撑体的结构上的强度暂时地支撑车重的内结构支撑体型失压续跑胎。
揭示该内结构支撑体型失压续跑胎的技术有日本国特开平7-276931号 公报、日本国特开2002-096613号公报等。在该内结构支撑体型失压续跑胎的情况下,因在爆胎时通过内结构支撑体暂时地支撑车身,故当然需使内结构支撑体的直径比轮圈的直径大。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7-2769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2-0966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内结构支撑体型失压续跑胎其目的为即使是在车辆行驶中所装设的轮胎爆胎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某种程度的方向盘控制直到车辆停止为止。
但是,在以往技术的内结构支撑体型失压续跑胎中,作为问题点而可列举出轮胎装设的方法困难的问题。
即使是通常的一般的无内胎轮胎,将轮胎嵌入装设于轮圈也绝非易事,而在内结构支撑体型失压续跑胎的情形下,因在轮圈的周围存在直径大的内结构支撑体,故将内结构支撑体装设于轮圈后,在其外侧嵌入装设无内胎轮胎,此点在通常的装设程序上很困难。
在内结构支撑体与外侧的无内胎轮胎未被牢牢地安装的状态下,在使两者都覆盖在轮圈后使内结构支撑体固定于轮圈的情形也不容易。
依照日本国特开平7-276931号公报,自无内胎轮胎还未被装设于轮圈的阶段开始的装设程序完全未显示,所揭示的图也仅是轮圈、内结构支撑体与外侧的无内胎轮胎的上半部的剖面结构。
接着,日本国特开2002-096613号公报认识到很难从该内结构支撑体被装设于轮圈的阶段装设无内胎轮胎于外侧,并指出该问题点。在日本国特开2002-096613号公报的技术中,内结构支撑体不是以轮状的单一物形成,而是预先将整体分割成2~6等份而形成,以包括有内周部与外周部的双重结构将内结构支撑体的内周面固定于轮圈。
在日本国特开2002-096613号公报所揭示的装设方法是如下方法:在将轮圈的一方嵌在轮胎后,稍微使轮圈倾斜并使其面临轮胎的外部,在该倾斜的部位装设分割的一片内结构支撑体,而且,在使其它的部位的轮圈伸出于 外部后,装设内结构支撑体,重复该顺序,依次装设内结构支撑体于轮胎之中。内结构支撑体是通过螺栓(bolt)等固定于轮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池田一博,未经池田一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03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