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22331.3 | 申请日: | 2007-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2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池田薰;中谷正和;黑崎一裕;渡边知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可乐丽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5/00 | 分类号: | C08J5/00;B29C45/00;B29C47/20;B29C49/04;B29C51/00;B29C55/02;B29C61/06;B32B27/28;C08L29/02;B29L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萍;李平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型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成型品,其特征在于:
该成型品包含改性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C),
改性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C)是使用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B) 对未改性的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进行改性而得到的,
未改性的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的乙烯含量为5~55摩尔%, 并且皂化度为90%以上,
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B)是分子量500以下的一价环氧化合 物,
由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B)产生的改性量相对于未改性的乙 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的单体单元为0.1~10摩尔%,
改性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C)的至少一部分被交联,而且,
成型品的凝胶率为10重量%以上。
2.一种成型品,其特征在于:
该成型品包含树脂组合物,所述树脂组合物含有改性乙烯-乙烯醇 类共聚物(C)和未改性的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
改性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C)是使用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B) 对未改性的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进行改性而得到的,
未改性的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的乙烯含量为5~55摩尔%, 并且皂化度为90%以上,
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B)是分子量500以下的一价环氧化合 物,
由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B)产生的改性量相对于未改性的乙 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的单体单元为0.1~10摩尔%,
改性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C)的至少一部分被交联,而且,
成型品的凝胶率为10重量%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型品,其中,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 物(B)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
4.成型品,该成型品包含改性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C),其中,
改性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C)是使用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B) 及不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E)对未改性的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 进行改性而得到的,
未改性的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的乙烯含量为5~55摩尔%, 并且皂化度为90%以上,
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B)是分子量500以下的一价环氧化合 物,
由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B)产生的改性量相对于未改性的乙 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的单体单元为0.1~10摩尔%,而且,
由不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E)产生的改性量相对于未改性的 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的单体单元为0.1~30摩尔%,
改性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C)的至少一部分被交联,而且,
成型品的凝胶率为10重量%以上。
5.成型品,该成型品包含树脂组合物,所述树脂组合物含有改性 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C)和未改性的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 其中,
改性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C)是使用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B) 及不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E)对未改性的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 进行改性而得到的,
未改性的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的乙烯含量为5~55摩尔%, 并且皂化度为90%以上,
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B)是分子量500以下的一价环氧化合 物,
由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B)产生的改性量相对于未改性的乙 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的单体单元为0.1~10摩尔%,而且,
由不具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E)产生的改性量相对于未改性的 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A)的单体单元为0.1~30摩尔%,
改性乙烯-乙烯醇类共聚物(C)的至少一部分被交联,而且,
成型品的凝胶率为10重量%以上。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型品,所述成型品是挤出成型品。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型品,所述成型品是薄膜或者片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型品,所述成型品是拉伸薄膜。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型品,所述成型品是热收缩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可乐丽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可乐丽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233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