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音构造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24922.4 | 申请日: | 2007-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4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德尔东·R·小汤普森;罗纳德·W·格迪斯;布赖恩·L·纳尔逊 | 申请(专利权)人: | 3M创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顾红霞;彭 会 |
地址: | 美国明***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音 构造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使用隔音构造将音源与接收者隔离。
背景技术
在交通工具中,通常借助连接到交通工具各个部件的隔音材料来减弱 和隔离振动及外部噪音,例如道路噪音、发动机噪音、风噪、乘客舱内发 出的噪音。为了乘客的健康和舒适,在交通工具的许多部件里布置了或是 与部件结合布置了隔音材料来降低发动机和道路噪音。
提高与交通工具相关的隔音效果,以便限制乘坐在交通工具内的乘客 受到声音干扰的程度,这种需要一直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隔音构造,其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 层可包括粘结的非织造纤维网,该纤维网的压缩功为至少约0.7kJ/m3,并 且气流阻力不大于10,000Rayls/m。第二层可连接到第一层,并且可具有 大于10,000Rayls/m的气流阻力。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与某个结构表面连接的多层构造,该 构造适于从声学上将音源与接收者隔离。多层构造可包括隔音构造。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该交通工具可包括 至少部分地由交通工具的部件限定的表面,以及与该表面连接的隔音构 造。该隔音构造可包括第一层,该第一层包括粘结的非织造纤维网,该纤 维网的压缩功为至少约0.7kJ/m3,并且气流阻力不大于10,000Rayls/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在交通工具的至少一部分中隔音的 方法。该方法可包括:将具有粘结的非织造纤维网的第一层连接到交通工 具的表面,其中粘结的非织造纤维网的压缩功为至少约0.7kJ/m3,并且气 流阻力不大于10,000Rayls/m。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根据所需的频率范围,具有足够压缩功以及足 够透气率的粘结的非织造纤维网可作为优良的吸音材料,并且在结合至隔 音构造内时可提供更好的隔音特性。本发明的隔音构造可用作音源或振动 源的吸收器、解耦器、衰减器、吸收解耦器以及屏障解耦器的其中至少一 种。本发明还包括使用隔音构造减小各种结构中的声音的方法,这些结构 包括但不限于交通工具。
在阅读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之后,本领域的技术 人员将明白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方面。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隔音构造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地毯层叠物形式的多层构造的示 意性透视图,该多层构造包括隔音构造并且连接至交通工具。
图2b为图2a所示多层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顶部内衬形式的多层构造的示 意性剖视图,该多层构造包括隔音构造并且连接至交通工具。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隔音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该 隔音构造形成行李箱内衬并且连接至交通工具。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隔音构造的示意性透视图,该 隔音构造形成轮舱内衬并且连接到交通工具的轮舱。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隔音构造的示意透视图,该隔 音构造连接至交通工具的发动机盖。
图7为用于执行最大加速测试的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该测试在测试 步骤以及实例1-3和比较例C1-C4中有所描述。
图8为实例1和C3的吸音测试结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材料减音的能力可取决于材料的传声损耗、衰减能力、解耦能力、以 及吸收能力。
共振主体以加速波的形式发出声音,该加速波沿着主体或其表面传播 (例如通过击打铙钹发出的声音)。声音强度与传播的波的最大加速度相 关,并可通过在主体表面施加吸能材料来降低声音强度。吸能材料可减少 激励脉冲的传播(即激发加速波的事件),同时通过将脉冲和波的机械能 转换为热来衰减产生的加速波。如果脉冲和波的一部分能量转换为热,则 可用于产生空气声(即噪音)的能量就更少。
本发明的隔音构造可减少激励脉冲或事件的传播,还可阻制声音的传 播(例如通过衰减加速波),至少部分地将声波反射回音源,以及这几种 作用的组合,由此从声学上至少部分地将音源与接收者隔离。在本文中所 用的短语“将音源与接收者隔离”是一种泛用法,其涵盖将接收者与音源 隔离,以及将音源与接收者隔离,并非旨在起限制作用或是暗示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3M创新有限公司,未经3M创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49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