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部车身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26538.8 | 申请日: | 200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98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山口俊澄;川边悟;露崎匠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 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部 车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后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后部车身结构,公知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结构。在该后部车身结构中,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设置的支撑件的后端连接在设置于车身后端的横支撑上,该支撑件的前端连接于其前方的在车身左右方向上设置的承接托架上,而且,在该承接托架上连接有一对受压杆,该一对受压杆向车身前方呈俯视时V字状扩展。该一对受压杆的各前端部连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设置的左、右下纵梁上。
根据这样的后部车身结构,从设在车身后端的横支撑到左、右下纵梁,通过支撑件、承接托架、受压杆被连接,成为后部车身被加固的结构。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834910号说明书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后部车身结构中,连接在横支撑和承接托架之间的支撑件成为从横支撑朝着承接托架呈向下倾斜状连接的结构。
因此,在后面碰撞时若向横支撑输入负荷,存在该输入负荷不能顺畅地从横支撑经由支撑件传递到承接托架,且很难使其从承接托架经由受压杆分散到左、右下纵梁的问题。
可是,在一般的后部车身结构中,具有用于安装悬架的悬架安装部,在该悬架安装部上经由悬架作用有车轮的负荷等。因此,希望实现提高该悬架安装部的强度从而提高刚性。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后部车身结构中,承接托架和左右后轮的悬架安装部是相互独立地设置在车身后部的底板上的。因此,存在承接托架不会有助于提高左右后轮的悬架安装部的刚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部车身结构,该后部车身结构能够分散后面碰撞时的输入负荷并承担该负荷,同时能够使左右后轮的悬架安装部的刚性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后部车身结构,具有连接左、右后车架之间的横梁,该左、右后车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其特征在于:上述横梁具有用于支承左右后轮的悬架的悬架安装部,上述后部车身结构具有:备胎托盘架,连接在所述横梁上,且从该横梁向车身后方延伸设置并保持备胎托盘;左右一对油箱架,连接在所述横梁的车身左右方向中央部附近,从该横梁向车身前方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成扩展的状态,从而连接在左、右底板架或下纵梁上。
根据本发明,在后面碰撞时,例如,若在形成后末端横梁和后末端外伸叉架的后末端部输入负荷,则该输入负荷通过备胎托盘架传递到横梁,从横梁朝向车身前方通过向车身前方左右方向呈扩展的状态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油箱架传递到左、右底板架或下纵梁。
因此,后面碰撞时的负荷的分散传递能够从车身的后部向前方高效地进行,能够提高后面碰撞时的能量的吸收效果。
另外,在横梁的车身后方侧延伸设有备胎托盘架,另外,在横梁的车身前方侧延伸设置有左右一对油箱架,因此,横梁通过这些备胎托盘架及左右一对油箱架加固,其刚性提高。由此,能够提高设在横梁上的悬架安装部的刚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备胎托盘架和左右一对上述油箱架经由上述横梁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被配置成侧视时呈大致直线状。
在此,关于直线状的配置,包括如下结构:具有能够使后面碰撞时的输入负荷从备胎托盘架通过横梁向左右一对油箱架传递的层差,并配置有备胎托盘架和左右一对油箱架。
根据本发明,由于备胎托盘架和左右一对油箱架经由横梁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被配置成侧视时呈大致直线状,因此,后面碰撞时的负荷的分散传递能够从车身的后部向前方顺畅地进行,能够进一步提高后面碰撞时的能量的吸收效果。
另外,能够适当地抑制车身前后方向的变形,能够使设在横梁上的悬架安装部的刚性提高。另外,能够确保备胎托盘的容积增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备胎托盘架分别设在上述备胎托盘的左右两侧。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在备胎托盘的左右两侧的备胎托盘架,在后面碰撞时,例如,经由形成有后末端横梁和后末端外伸叉架的后末端部而输入的负荷的分散传递能够从车身的后部向前方更有效地进行,能够进一步提高后面碰撞时的能量的吸收效果。
另外,能够更好地抑制车身前后方向的变形,使设在横梁上的悬架安装部的刚性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备胎托盘架从上述备胎托盘的外侧或内侧支承该备胎托盘。
根据本发明,由于构成为备胎托盘架从备胎托盘的外侧支承备胎托盘,因此,能够得到如下后部车身结构,即不损失备胎托盘的容积就能如上述那样使后面碰撞时的负荷的分散传递从车身的后部向前方高效地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65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