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28802.1 | 申请日: | 2007-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5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古田将也;新妻健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京座椅技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B60N2/4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温大鹏 |
地址: | 日本埼玉***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具有为了在乘坐者因来自后方的冲 击(所谓“后冲击”)相对于车辆座椅向后移动时保护乘坐者的头部而使头枕向 前方移动的功能。
背景技术
对于以往的头枕而言,若因后部冲击,由乘坐者向后方推压设置在座椅靠 背内的冲击检测体,则头枕会向前移动。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171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设有冲击检测体的座椅靠背中,难以有效地支承乘坐者脊背的上 部侧。即为了有效地支承乘坐者脊背的上部侧而要求在座椅靠背的上部侧设置 较宽的空间部,但是这种设计并不简单。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发生后部冲击时将乘坐者脊背的上部 侧深深吸入座椅靠背内的车辆座椅。
附图说明
图1为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上述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主视图。
图4为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侧视图。
图5为座椅靠背的下部连杆与冲击检测体的连结部分的立体图。
图6为上述下部连杆与上述冲击检测体的连结部分的剖面图。
图7为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侧视图。
图8为显示乘坐者的骨架与缓冲板的关系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车辆座椅1具有座椅靠背 2、座椅底部7以及设置在座椅靠背2上部的头枕6。头枕6由于车辆后部冲击 产生的冲击载荷,能够实质地从通常支承位置向前方头部保护位置移动。座椅 靠背2的座椅靠背框架3具有一对侧框架31、上部连结框架40和下部连结框架 41,整体呈四边框形状。在座椅靠背框架3上安装有缓冲件4,缓冲件4的前侧 由表层部件5覆盖。
在上述上部框架40的附近,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3可动地设有沿横向延伸 的头枕支承部10。在支承部10上固定有上述头枕6的支柱8的下部的所插入的 纵向卡合部9。通过支柱8与纵向卡合部9,可自由调节高度地支承头枕6。
在上述各个侧框架31的上部(或上部框架40的两侧),分别通过轴17轴 支承纵长的上部连杆11。将上述头枕支承部10的端部固定在形成于上部连杆 11的上部的连结部12上。支承部10最好由金属管形成。连结部12最好形成为 C字状,并具有支承支承部10的后表面部的后板14、支承支承部10的上表面 部的上板13、支承支承部10的下表面部的下板15。通过销21,将连结杆20 的上部连结在上部连杆11的下部。
在上述侧框架31,31之间设有横向延伸的支承杆60。在支承杆60与头枕 支承部10之间设置上部弹簧61,通过上部弹簧61的弹力,向后方对头枕支承 部10(头枕6)施力,并将其保持在通常支承位置。并且,若上部连杆11在图 4中,以轴17为中心逆时针转动,则头枕支承部10克服上部弹簧61的弹力向 前方移动,从而朝头部保护位置向前推出头枕6。
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3的内侧设有柔性缓冲板50。缓冲板50最好由聚丙烯 树脂等合成树脂形成,实质上呈单一的四边形板状。缓冲板50安装在蛇形弹簧 或模绕弹簧等座椅弹簧52上。座椅弹簧52至少具有上部座椅弹簧和下部座椅 弹簧。各个座椅弹簧52实质上沿横向延伸,其两端连结在座椅靠背框架3的侧 框架31,31上。座椅靠背2的缓冲件4位于缓冲板50的前侧并由缓冲板50弹 性支承。
上述缓冲板50在经由缓冲件4承受来自乘坐者T的通常载荷时,一边适度 弹性变形,一边克服弹簧52的弹力在既定范围内向后移动,并柔软地支承乘坐 者T。由于缓冲板50以“面”支承缓冲件4,因此,分散了乘坐者T的载荷,与 仅仅以座椅弹簧52支承缓冲件4的以往结构相比,能够对乘坐者T提供更良好 的稳定性以及舒适性。
如图8所示,上述缓冲板50的上缘53位于比平均伸长的乘坐者T的第9胸 椎X靠上方。乘坐者T的上半身的重心位于第9胸椎X附近。在落座姿态下, 上半身的移动量,第9胸椎X的附近部分为最少的部分。若使上缘53位于比第 9胸椎X靠上方,则缓冲板50能够对应于上半身的大部分的移动,有效地支承 上半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京座椅技术株式会社,未经东京座椅技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88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合驱动装置以及混合驱动装置的行驶控制方法
- 下一篇:移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