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低级烷基单烷醇胺的制造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31113.6 | 申请日: | 2007-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6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立花晋也;吉山隆士;大石刚司;樱井干也;石田一男;辻冈达也;三田秀久;新城良辅;斋藤健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日本乳化剂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C213/04 | 分类号: | C07C213/04;C07C213/10;C07C215/08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樊卫民;郭国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级 烷基 单烷醇胺 制造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单低级烷基单烷醇胺的制造方法,利用作为原料的具有 1~6个碳原子的直链状或支链状单烷基胺与具有2~4个碳原子的环氧烷 烃的反应来制造直链状或支链状单烷基单烷醇胺,其特征在于,
设置2段或3段使所述单烷基胺与所述环氧烷烃反应的热交换型 反应器,
使反应温度在50~250℃的范围内,使反应压力在0.1~10MPa的范 围内,使相对于供给到所述反应器的环氧烷烃原料、单低级烷基胺原 料、从蒸馏工序返回的未反应原料以及水的合计重量的水的重量%、即 原料中的水浓度在1~40重量%的范围内,使环氧烷烃原料与单低级烷 基胺原料的摩尔比即环氧烷烃原料/单低级烷基胺原料在0.05~0.35的 范围内,
将直到最后一段反应器为止通过合成得到的包含未反应原料的生 成物导入第1段所述反应器内,与被导入第1段所述反应器内的所述 单烷基胺原料和所述环氧烷烃原料间接接触进行热交换,将由所述单 烷基胺原料与所述环氧烷烃原料的反应产生的反应热自热回收至所述 包含未反应原料的生成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低级烷基单烷醇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 在于,对直到最后一段所述反应器为止通过合成得到的包含未反应原 料的生成物进行减压而形成气液二相,然后导入第1段所述反应器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低级烷基单烷醇胺的制造方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为列管式反应器或板翅式反应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低级烷基单烷醇胺的制造方法,其 特征在于,将所述含有未反应原料的生成物,在导入第1段所述反应 器内而与被导入第1段反应器内的所述单烷基胺原料和所述环氧烷烃 原料进行热交换之前,进行临时贮存。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低级烷基单烷醇胺的制造方法,其 特征在于,对包含所述未反应原料的生成物进行蒸馏,并使未反应原 料和该蒸馏时产生的水分一同返回向第1段所述反应器供给所述单烷 基胺原料和所述环氧烷烃原料的原料供给管路。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低级烷基单烷醇胺的制造方法,其 特征在于,将所述包含未反应原料的生成物导入反应槽,使供给到所 述反应器的环氧烷烃原料与单低级烷基胺原料的反应结束。
7.一种单低级烷基单烷醇胺的制造装置,利用作为原料的具有 1~6个碳原子的直链状或支链状单烷基胺与具有2~4个碳原子的环氧烷 烃的反应来制造直链状或支链状单烷基单烷醇胺,其特征在于,具备:
热交换型反应器,以2段或3段的方式设置,使所述单烷基胺与 所述环氧烷烃反应,同时具有热交换部,将直至最后一段反应器为止 通过合成得到的包含未反应原料的生成物供给到第1段所述反应器主 体内,与被导入第1段的所述反应器内的所述单烷基胺和所述环氧烷 烃间接接触进行热交换,将由所述单烷基胺原料与所述环氧烷烃原料 的合成产生的反应热自热回收至所述包含未反应原料的生成物;
未反应原料蒸馏塔,通过对在第1段所述反应器内对所述含有未 反应原料的生成物进行热交换而得到的热回收生成物进行蒸馏来分离 生成物并回收未反应原料;及
精制蒸馏塔,将除去了未反应原料的生成物进行精制而蒸馏出目 标反应生成物,
并且,所述反应器在如下条件下进行所述单烷基胺与所述环氧烷 烃的反应,使反应温度在50~250℃的范围内,使反应压力在0.1~10MPa 的范围内,使相对于供给到反应器的环氧烷烃原料、单低级烷基胺原 料、从蒸馏工序返回的未反应原料以及水的合计重量的水的重量%、即 原料中的水浓度在1~40重量%的范围内,并且使环氧烷烃原料与单低 级烷基胺原料的摩尔比即环氧烷烃原料/单低级烷基胺原料在 0.05~0.35的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低级烷基单烷醇胺的制造装置,其特征 在于,在供给所述包含未反应原料的生成物的反应生成物供给管路中, 具有对所述包含未反应原料的生成物进行减压而形成气液二相的生成 物的减压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日本乳化剂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日本乳化剂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111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