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替奈普酶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31811.6 | 申请日: | 200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5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彼得·库布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健泰科生物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8/16 | 分类号: | A61K38/16;A61P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岑晓东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替奈普酶 用于 治疗 急性 缺血性 中风 用途 | ||
相关申请
本申请是依据37 CFR§1.53(b)提交的非临时申请,依据35 U.S.C.§119(e)要求2006年8月2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流水号60/823,868的优先权,并将其全部内容通过援引收入本文。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溶栓剂治疗中风的方法,更具体地,一种以特定的剂量给药方案施用替奈普酶(tenecteplase)来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acute ischemicstroke)的方法。
发明背景
中风是对血管疾病所致急性脑损伤的通称。它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问题,每年在美国有大约500,000人由于中风而死亡或变成永久残疾。中风可以归为两大类:出血性中风(正常血管漏出血液所致)和缺血性中风(供血不足所致脑缺血);本申请关注后者。
缺血性中风是工业化国家中所有死亡的大约三分之一的原因,而且是45岁以上成人严重的、长期的失能的主要原因。合乎道理的是,人们需要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药物疗法。中风及中风后发生的一连串事件的机制已经得到了相当的认识;对神经元损伤和细胞死亡也有了更好的了解。
缺血性中风的三种主要机制是血栓形成、栓塞和系统性灌注不足(伴有由此所致的缺血和低氧)。在这些中风类型的每一类中,由于对其供血不足而死亡的脑区域称为梗死。脑动脉壁上建成的血栓所导致的脑动脉阻塞通称为“脑血栓形成”。在脑栓塞中,阻塞脑动脉的闭塞物发生于循环的下游(例如,栓子被从心脏带到脑动脉)。由于难以分辨中风是由于血栓形成或是栓塞造成的,使用术语“血栓栓塞”来涵盖这两种中风类型。系统性灌注不足可作为血液乳酸水平升高、血细胞比容降低、血压低、或心脏不能足够泵出血液的结果而发生。
当中风症状持续少于24小时且患者恢复完全时,称患者经历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症状为言语、视觉、感觉或运动的暂时削弱。因为TIA往往被认为是全面中风的前奏,所以将罹患过TIA的患者作为使用例如抗凝剂(如香豆素和肝素)或抗血小板剂(诸如阿司匹林(aspirin)和噻氯匹定(ticlopidine))的预防性中风疗法的候选者。
急性缺血性中风(AIS)是一种异质的疾病过程;对病程、恢复、失能或死亡的预测是困难的。该病通常是急性血栓栓塞性动脉闭塞病灶导致的。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动脉闭塞病灶的位置是相对异质的。溶栓剂,诸如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已经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中风,其通过溶解导致缺血的血栓来发挥功能。事实上,静脉内rtPA(阿替普酶(alteplase),)是唯一已经批准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药物。静脉内rtPA(0.9mg/kg,最大90mg),其中以推注给予10%的剂量,继以持续60分钟的输注,是缺血性中风发作3小时之内的推荐治疗方法。认为在急性中风之后如能尽可能早地施用这种药物(Gross等,Neurosurgery,36:1172-1177(1995);Ingall等,Stroke,35:2418-2424(2004);The ATLANTIS,ECASS,and NINDS rt-PA Study GroupInvestigators,Lancet,363:768-774(2004)),对于恢复,至少部分恢复缺血区域中的脑血流和维持神经元生活力是最有用的。然而,另外有证据表明在更晚的时间通过其它方法的施用是有效的,例如通过使用扩散加权和灌注MR成像技术和CT灌注技术(Tomsick,J.Vasc.Interv.Radiol.,15:S67-S76(2004))。此外,对于不适合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静脉内治疗的患者,单独使用动脉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或尿激酶或联合辅助气囊血管成形术/支架术进行的基于导管的治疗已获得成功(Ramee等,Stroke,35:e109-e111(2004))。还有人提出了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的静脉内和动脉内tPA联合再通方法(The IMS StudyInvestigators,Stroke,35:904-912(200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健泰科生物技术公司,未经健泰科生物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18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