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容器用导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导线的电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33139.4 | 申请日: | 200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2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山根淳二;栗本浩;原园讲平;莲道雄;齐藤孝尚;齐川博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G9/008 | 分类号: | H01G9/008;H01G4/18;H01G4/228;H01G9/00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 器用 导线 及其 制造 方法 以及 使用 电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容器的导线及其制造方法、还有使用该导线的电容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封口体的电容器,该封口体具备插通导线的贯通孔。
背景技术
图11是现有电解电容器的截面图。现有的电解电容器的导线151如图11所示,是将铝线圆棒152和由铜底镀锡铁线(CP线)构成的外部端子154接合而形成的。电容器元件156是将导线151分别与由铝等阀作用金属构成的阳极箔和阴极箔接合,隔着隔离物卷绕在该阳极箔和阴极箔上而形成的。
外装箱160由有底圆筒状的铝构成,在该外装箱160中收纳电容器元件156、驱动用电解液和导电性高分子构成的固体电解质等电解质(没有图示)。
外装箱160的开放端用橡胶弹性封口体161封闭,成为电解电容器,橡胶弹性封口体161具备一对导线151插通的贯通孔162。
作为用于这种电解电容器的现有的导线制造方法,有一种是利用电弧焊将铝线圆棒152和外部端子154的端部接合在一起。另外,在铝线圆棒152的端面进行孔加工,在该孔内插入外部端子154,之后用煤气燃烧器加热,将铝线圆棒152和外部端子154接合在一起。
还有,作为与本案发明相关联的先行技术文献信息,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
这种现有的利用电弧焊将铝线圆棒152和外部端子154的CP线直接接合的方法,若铝线圆棒152的直径小,与外部端子154的线直径差小,则焊接条件的控制困难,铝线圆棒152、外部端子154容易过度熔融,在接合部产生毛刺和突起。
由于这样的导线的毛刺和突起,从而存在的问题是在将导线往封口体的贯通孔中插入时,在贯通孔中产生擦伤,这种擦伤成为导线和封口体的间隙,驱动用电解液容易泄漏,电解电容器的可靠性下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103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34968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1982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通过抑制接合部的毛刺和突起的产生从而提高电容器的可靠性,本发明是一种在铝线圆棒的端部嵌合截面凹形的金属帽的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导线制造方法其构成是包括:将截面凹形的金属帽嵌入铝线圆棒的端部的嵌入工序、将所述金属帽的与开口部相反侧的端部的外表面和外部端子焊接的焊接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导线及导线制造方法,由于将外部端子直接与金属帽焊接在一起,从而能够容易选择与外部端子接合的金属。因而,能够使金属帽和外部端子采用接合的焊接条件容易控制的金属,能够确保外部端子和金属帽的接合强度,且能够抑制在金属帽表面产生毛刺等不良形状。
再有,由于铝线圆棒嵌入金属帽中,从而金属帽和铝线圆棒的端部的接合面被金属帽包覆,因而能够减少该接合面的接合状态带来的对铝线圆棒和外部端子的接合部的外观形状的不好影响,能够抑制毛刺等不良形状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采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导线的电解电容器构成的截面图。
图2是接合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导线的电容器元件的展开立体图。
图3A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导线的接合方法的工序立体图。
图3B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导线的接合方法的工序立体图。
图3C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导线的接合方法的工序立体图。
图3D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导线的接合方法的工序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解电容器构成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解电容器的仰视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元件的展开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解电容器构成的截面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导线的接合方法的工序立体图。
图8B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导线的接合方法的工序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构成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的电容器元件的展开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电解电容器构成的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31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