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作业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33591.0 | 申请日: | 2007-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2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有田英司;藤本俊德;岛冈俊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洋马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61/40 | 分类号: | F16H61/40;A01D6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业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的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等农业作业机那样的作业车辆,更 详细地涉及该作业车辆的用于实施车速控制的结构。
背景技术
以前,在作为作业车辆的联合收割机中,构成为由液压式驱动装 置使来自搭载在行驶车体上的发动机的动力适当改变速度,将该变速 输出分别传递给收割部或脱粒部等作业部和行驶部。而且,已知即使 由联合收割机的作业状态或作物条件等导致发动机的负荷变动,也能 进行保持发动机的转速大致一定的定转动控制(同步控制)(例如参照 专利文献1)。这样的定转动控制在发动机的负荷不超过规定值的范围 内进行。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还公开了一种在发动机超负荷时,为了 避免发动机停止,当发动机的负荷为规定值以上时进行控制以使行驶 车体的车速只减速规定比率或规定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391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在发动机的超负荷时只 使行驶车体的车速减速规定比率或规定量,所以例如像普通型联合收 割机(全量投入式的联合收割机)那样,在脱粒部的负荷以至发动机的 负荷变动极大时,行驶车体的车速不充分减速、发动机的负荷就保持 高状态,其结果,可能会引起发动机停止。
因此,本申请发明的技术课题是提供消除上述问题的作业车辆。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该技术的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作业车辆,其构成 为将来自搭载在行驶车体上的发动机的动力,通过液压式驱动装置传 递给作业部和行驶部,该作业车辆包括:负荷检测装置,其与上述发 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相关联地检测上述发动机的负荷;车速控制装置, 其在上述发动机超负荷时进行控制以使上述行驶车体的车速减速,其 特征在于,上述车速控制装置在实行使上述行驶车体的车速减速的控 制时,以上述行驶车体减速到实质上停止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
本发明第二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作业车辆中,上述 车速控制装置,在实行使上述行驶车体的车速减速的控制时,以减速 量与上述行驶车体的减速前的车速成比例地变大的方式进行控制。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作业车辆中, 上述车速控制装置,只要上述发动机的超负荷不消除,就反复进行使 上述行驶车体的车速减速的控制直到消除超负荷为止。
本发明第四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到第三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作 业车辆中,具有用于增减速操作上述液压式驱动装置的变速输出的变 速操作装置,在用于调节上述液压式驱动装置的变速输出的调节部中, 借助与从上述变速操作装置向着上述调节部的操作系统不同系统的连 接机构关联安装变速促动器,上述发动机超负荷时,应使上述液压式 驱动装置的上述调节部向减速方向动作,由来自上述车速控制装置的 指令驱动上述变速促动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述的作业车辆中,在 以上述液压式驱动装置的上述调节部向减速方向动作的方式、由来自 上述车速控制装置的指令驱动上述变速促动器时,上述变速操作装置 不连动,保持该时刻的操作位置。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的作业车辆中,在 解除上述发动机的超负荷时,应使上述液压式驱动装置的上述调节部 返回与上述变速操作装置的上述操作位置对应的原来的状态,由来自 上述车速控制装置的指令驱动上述变速促动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由于在发动机超负荷时进行控制使行驶 车体的车速减速的车速控制装置在实行使上述行驶车体的车速减速的 控制时,以上述行驶车体减速到实质上停止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所 以在上述发动机的超负荷时,不把来自液压式驱动装置乃至上述发动 机的动力用于上述行驶车体的行驶驱动,而几乎全用于作业部的驱动。 因此,即使是例如普通型联合收割机那样的负荷变化激烈的作业车辆, 也可以收到可靠地抑制上述作业部的急停止或发动机停止,提高使上 述行驶车体的车速减速的控制的实效性(稳定性)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洋马株式会社,未经洋马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35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