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间歇式膜成形装置及间歇式膜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35813.2 | 申请日: | 200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8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箕浦洁;千木良宣嗣;野村文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59/02 | 分类号: | B29C59/02;B29L7/00;G02B5/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间歇 成形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例如卷成卷状的状态的连续的膜依次开卷、同时供给到成形装置,从而在该膜表面间歇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微细凹凸形状的成形装置和成形方法。尤其涉及能够将冲压成形后的膜与模具良好地脱模、并将接下来要冲压的膜顺利地供给到模具表面的间歇式膜成形装置和间歇式膜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制造导光板、光扩散板、透镜等的光学膜的手段,以往就公知有在膜的表面转印微细凹凸图案的方法,例如提出了对卷状的长条形的膜间歇地形成微细凹凸图案的装置及方法(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在这些装置和方法中,通过对从退绕辊向冲压装置内供给的膜在带微细凹凸图案的模具中进行冲压转印,从而在膜表面形成凹凸图案。进行冲压转印时,将模具加热到膜的玻璃化转变点以上的温度。转印完成后,继续冲压,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将模具冷却。若冷却进行到膜的玻璃化转变点以下,则释放冲压压力,并仅通过对膜施加一定张力来使其与模具脱模。但是,在这种脱模方法中,由于所应用的树脂的特性、模具表面的脱模材料的消耗,会发生膜贴附在模具上而不能剥下来的问题。而且,若勉强剥离,会发生将模具表面损伤、或在膜转印面上残留伤痕那样的脱模痕迹的问题。
还提出如下的方法(专利文献3):预先在模具上设置翘曲,在释放对模具的压力的同时,利用成形体自身要回复成平坦的弹力来自动脱模。
但是,这种方法中可适用的成形体受其弹性特性限定,例如,厚度为0.3mm以下的树脂膜的弹力不够,因此难以适用。
另一方面,还提出过这样的装置(专利文献4):该装置不是膜成形装置,但作为将紧贴在基板面上的膜剥离的装置,是从贴合了形成有电路图案的膜的增强板剥掉该膜的装置。
但是,在该装置中,是通过使把持着膜端部的具有圆弧形状的剥离构件沿着圆弧在贴合面上旋转,从而将膜脱模。但是,该装置是把持膜端部等,不适用连续体的卷状膜,在将该装置应用于冲压等成形装置上时,从设计角度考虑,难以在冲压成形区域配设具有圆弧形状的剥离构件。
还提出过这样的装置(专利文献5):该装置不是膜成形装置,但作为将粘着的膜剥离的装置,是通过一边把持着膜端部一边使辊在粘着面上旋转,从而沿辊剥离膜的装置。
但是,该专利文献5提出的装置与专利文献4提出的装置相同,存在必须把持膜端部这样的制约,因此不适用于连续体的卷状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994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1028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8884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3240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1047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不损坏膜转印面及模具表面的品质的情况下将卷状的膜从配设于冲压装置上的模具表面脱模,并能够迅速供给接下来要转印的膜的间歇式膜成形装置、间歇式膜成形方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1间歇式膜成形装置具有如下(1)的构成。
(1)一种间歇式膜成形装置,至少包括:在表面形成有微细凹凸形状的模具、将膜按压于该模具的表面上的冲压装置、用于输送该膜的退绕单元和卷取单元、用于使膜从该模具的表面脱模的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脱模装置至少包括:用于将膜剥离的剥离辊、用于驱动剥离辊旋转的剥离辊驱动机构、隔着膜行进线而与剥离辊大致平行地配置的辅助辊、与上述辅助辊连接以使上述辅助辊能在待机位置沿上述剥离辊的外表面旋转的作为辅助辊移动机构的辅助辊旋转机构、使上述剥离辊和上述辅助辊保持着使膜环抱剥离辊的相对位置关系而与模具表面平行地在该模具表面附近移动且经由托架与上述剥离辊连接的作为导向引导件的剥离辊直动引导件。
本发明的第1间歇式膜成形装置中,更具体的优选方案由以下(2)~(5)中任一项构成。
(2)在上述(1)记载的间歇式膜成形装置中,包括用于使上述剥离辊在上述模具表面附近与该模具表面平行地移动的驱动机构。
(3)在上述(1)或(2)记载的间歇式膜成形装置中,上述剥离辊表面的膜接触部由橡胶构成,橡胶硬度是40~70,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在0.01μm~1.0μm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58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