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多纤维长丝卷曲变形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40474.7 | 申请日: | 2007-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8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M·施廷德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1/12 | 分类号: | D02G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 鹏;马江立 |
地址: | 德国雷***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纤维 长丝 卷曲 变形 方法 装置 | ||
1.一种用于多纤维长丝卷曲变形的方法,其中,将至少一股通过熔融纺丝产生的长丝填塞成填塞丝,将填塞丝铺放在可转动的处理滚筒的外周上以进行热处理,填塞丝以多个并排的包绕部在处理滚筒外周上被引导,在处理滚筒外周上的一开松区内将填塞丝开松成卷曲变形长丝,将卷曲变形长丝从处理滚筒外周上抽出,
其特征为:
长丝这样倾斜地从填塞丝开松区被引导,使得随着长丝在处理滚筒外周上的包绕部的增加,在处理滚筒外周上长丝和填塞丝之间形成增大的轴向距离。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为:
在填塞丝的开松后,长丝被引导至处理滚筒外周上的牵引槽内中。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为:
长丝从开松区以一倾角在处理滚筒外周上被引导,在长丝行程和处理滚筒的圆周线之间形成一>10°的角。
4.按权利要求1或3之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为:
长丝在所述开松区和一退绕区之间通过一包绕区在处理滚筒外周上被引导,该包绕区至少围成一45°的圆周角。
5.按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为:
卷曲变形长丝在从处理滚筒上退绕后借助于喷气变形装置喷气变形。
6.按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为:
填塞丝通过一输送机构输送以铺放在处理滚筒外周上,其中输送机构和处理滚筒相互独立地被驱动。
7.按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为:
填塞丝以一基本上为直线的填塞路径铺放在处理滚筒外周上,其中填塞丝在处理滚筒的外周上轴向移位以从第一包绕部转移到紧密相邻的第二包绕部。
8.一种用于实施按权利要求1至7之任一项所述方法的装置,具有一用于形成由至少一股通过熔融纺丝产生的多纤维长丝(8)制成的填塞丝(9)的卷曲变形机构(11),一被可转动地驱动的用于热处理填塞丝(9)的处理滚筒(26)和一用于从处理滚筒(26)外周上抽出卷曲变形长丝(35)的牵引机构(16),其中,填塞丝(9)以多个包绕部在处理滚筒(26)的外周上被引导,填塞丝(9)在处理滚筒(26)外周上的一开松区(25)内可开松成卷曲变形长丝(35),
其特征为:
设置有用于在处理滚筒(26)外周上倾斜地从填塞丝(9)的开松区(25)引导卷曲变形长丝(35)的机构(22、34、21),使得随着长丝(35)在处理滚筒(26)外周上的包绕部的增加,在处理滚筒(26)外周上在长丝(35)和填塞丝(9)之间形成增大的轴向距离。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为:
所述用于在处理滚筒(26)外周上引导卷曲变形长丝(35)的机构由设置在离处理滚筒(26)一定距离处的导丝器元件(21)形成,该导丝器元件相对于一接收填塞丝(9)的导道(24)轴向错开地配设于处理滚筒(26)的外周。
10.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为:
所述用于在处理滚筒(26)外周上引导卷曲变形长丝(35)的机构由在处理滚筒外周(26)上的牵引槽(22)形成,其中牵引槽相对于接收填塞丝的导道轴向错开地设置在处理滚筒外周上。
11.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为:
在处理滚筒(26)的外周上在牵引槽(22)和导道(24)之间形成一直径台阶(34),长丝(35)通过该直径台阶这样倾斜地在处理滚筒(26)外周上被引导,使得长丝行程和处理滚筒(26)的圆周线之间形成一>10°的角。
12.按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为:
处理滚筒配设一导丝器(31),该导丝器与牵引槽(22)一起确定一导引平面,并产生卷曲变形长丝(35)的包绕区,该包绕区在处理滚筒(26)外周上至少围成一45°的圆周角。
13.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为:
在卷曲变形机构(1)和处理滚筒(26)之间设置一输入机构(15),输入机构(15)以一填塞出口(10)配设于处理滚筒(26)外周上的导道(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未经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047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