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饮料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41459.4 | 申请日: | 2007-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4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泰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花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23F3/16 | 分类号: | A23F3/16;A23L2/7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 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饮料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茶提取物,且澄清度高、风味良好的饮料的制造 方法及采用该制造方法的容器装饮料。
背景技术
已知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具有胆固醇上升抑制剂和α淀粉酶活性阻 滞剂等优异的生理作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为了 使这些生理效果得到体现,需摄入一定量以上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 作为实现该目的的容器装饮料,已知以高浓度配合非聚合型儿茶素类 的饮料。例如,已知有通过调整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非表型儿茶素类 和表型儿茶素类的比率来维持保存稳定性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 献3)和利用环糊精来呈现透明性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等。
另一方面,含有茶提取液或茶提取物的饮料存在着澄清度低、作 为饮料有损外观上的商品价值的情况。因此,期待尽管含有茶提取物 但澄清度高的饮料。作为提高茶类饮料的澄清度的方法,已知有茶叶 微粉产生少的柱式提取方法(专利文献5)、硅藻土过滤等精密过滤(专 利文献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1566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3-13392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14267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23851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2000-5079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4-3113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饮料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是向含有茶提取物 或茶提取液的溶液内放出中值粒径为1~200μm的气泡,接着除去在液 体表面形成的气泡层。
附图说明
图1表示采用加压溶解法形成细微气泡的方法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现有方法对于提高澄清度是不充分的。而且,利用硅藻土或 精密过滤存在着茶原有的出色风味有所减少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提供澄清度高、风味良好的含有茶提取物或茶提取 液的饮料的制造方法。
因此,本发明者对不改变风味而提高茶提取物或茶提取液的澄清 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使含有茶提取物或茶提取液的 溶液内形成气泡,接着除去在液体表面形成的气泡层,就可以提高澄 清度。进一步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将该气泡的中值粒径细微至1~ 200μm,可以有效提高澄清度并降低涉味、杂味,从而完成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方法,可以得到澄清度高、风味良好的含有茶提取物 的饮料。得到的饮料由于澄清度高而作为茶类饮料及运动饮料等非茶 类饮料有用。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首先,向含有茶提取物或茶提取液的溶液内 放出中值粒径为1~200μm的气泡。
在此,作为茶提取液,可以举出对于从Camellia属,例如C.sinensis、 C.assamica及其杂交种所获得的茶叶经制茶而成的茶叶,用水或热水、 添加提取助剂的水溶液进行提取而得到的液体。在该经制茶而成的茶 叶中,包括煎茶、番茶、玉露、碾茶和釜炒茶等总称为绿茶的不发酵 茶和乌龙茶等半发酵茶、红茶等发酵茶等。关于提取茶的方法,通过 搅拌提取等现有的方法进行。从氧化稳定性的观点出发,提取时可以 预先在水中添加抗坏血酸钠等有机酸盐。此外,也可以并用煮沸脱气 或通过将氮气等惰性气体进行通气来除去溶存氧的所谓在非氧化气氛 下的提取方法。
此外,作为茶提取物,可以举出将通过水或水溶性有机溶剂从茶 叶中提取的提取物进行浓缩而成的物质以及将该浓缩而成的物质进行 精制而成的物质,或者将该提取的提取物进行直接精制而成的物质。 作为市售品,有三井农林(株)的“Polyphenon”、伊藤园(株)的 “Teafuran”、太阳化学(株)的“Sunphenon”等,也可以使用这些市售品。 作为在此所说的茶提取物的形态,可以举出水溶液、浆状等多种形态。 本发明中的茶提取物也包括溶解上述市售品的物质。
在含有这些茶提取物或茶提取液的溶液中,也包括茶提取物和茶 提提取液的混合溶液。以下将它们称为茶提取物含有液。此外,作为 茶提取物或茶提取液,特别优选绿茶提取物或绿茶提取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花王株式会社,未经花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14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