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芳香酸的醚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47207.2 | 申请日: | 200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8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J·C·里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纳幕尔杜邦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51/347 | 分类号: | C07C51/347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段晓玲;范 赤 |
地址: | 美国特***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芳香 合成 方法 | ||
本专利申请要求享有2006年12月21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60/876,571的优先权,将其全文引入作为本文的一部分,以用于各种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羟基芳香酸的醚的制备,所述羟基芳香酸的醚可有价值地用于多种用途,如用作中间体或用作制备聚合物的单体。
发明背景
芳香酸的醚在许多有价值的物质(包括药物和在作物保护中起作用的化合物)的制造中用作中间体和助剂,并且还在高性能刚性聚合物的生产中用作单体,所述高性能刚性聚合物为例如用于电器件应用的线性刚性低聚(2-氨基苯甲酰胺)[Wu等人,Organic Letters(2004),6(2),第229至232页]和聚吡啶并二咪唑等[参见例如Beers等人,High-PerformanceFibres(2000),第93至155页]。
现有的生产2,5-二烷氧基-和2,5-二芳氧基对苯二甲酸的方法涉及将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逐步烷基化以形成相应的2,5-烷氧基-和2,5-二芳氧基对苯二甲酸酯,随后将酯脱烷基化成酸。可通过使羟基芳香酸在碱性条件下与n-烷基硫酸酯接触来将n-羟基芳香酸转化成n-烷氧基芳香酸。进行此转化反应的一种适宜方法描述于奥地利专利265,244中。收率为中等收率到低收率,生产率是低生产率并且需要两步处理。
因此,仍然需要能够经济地制备芳香酸的醚并在小规模和大规模作业以及批量和连续作业中具有高收率和高生产率的方法。
发明概述
本文所公开的发明包括制备芳香酸的醚的方法,这种醚可转化成的产物的制备方法,此类方法的使用,以及由此类方法获得的和可获得的产物。
本文方法的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制备芳香酸的醚的方法,所述醚可由式I结构描述
其中Ar为C6~C20单环的或多环的芳基核,R为一价的有机基团,n和m各自独立地为非零值,并且n+m小于或等于8;所述方法包括
(a)使如式II结构所述的卤代芳香酸
其中每个X独立地为Cl、Br或I,并且Ar、n和m如上所述,与以下物质接触
(i)包含醇化物RO-M+(其中M为Na或K)的极性质子溶剂、极性非质子溶剂或醇溶剂,其中所述极性质子溶剂、极性非质子溶剂或醇溶剂为ROH或酸性小于ROH的溶剂;
(ii)铜(I)或铜(II)源;和
(iii)与铜配位的配体,其中所述配体包括席夫碱;
以形成反应混合物;
(b)加热所述反应混合物以形成如式III结构所述的步骤(a)产物的m-代盐;
(c)任选地,从其中形成式III的m-代盐的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式III的m-代盐;和
(d)使所述式III的m-代盐与酸接触,以由此形成芳香酸的醚。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制备化合物、单体、低聚物或聚合物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制备一般如式I结构所述的芳香酸的醚,然后使如此生产出的醚经历反应(包括多步反应)以此制备化合物、单体、低聚物或聚合物。
发明详述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制备芳香酸的醚的具有改善的收率和生产率的方法,所述醚可由式I结构描述
其中Ar为C6~C20单环的或多环的芳基核,R为一价的有机基团,n和m各自独立地为非零值,并且n+m小于或等于8。
本文方法的一个实施方案通过以下步骤进行:(a)使如式II结构所述的卤代芳香酸
其中每个X独立地为Cl、Br或I,并且Ar、n和m如上所述,与以下物质接触
(i)包含醇化物RO-M+(其中M为Na或K)的极性质子溶剂、极性非质子溶剂或醇溶剂,其中所述极性质子溶剂、极性非质子溶剂或醇溶剂为ROH或酸性小于ROH的溶剂;
(ii)铜(I)或铜(II)源;和
(iii)与铜配位的配体,其中所述配体包括席夫碱;
以形成反应混合物;
(b)加热所述反应混合物以形成如式III结构所述的步骤(a)产物的m-代盐;
(c)任选地,从其中形成式III的m-代盐的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式III的m-代盐;和
(d)使所述式III的m-代盐与酸接触,以由此形成芳香酸的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纳幕尔杜邦公司,未经纳幕尔杜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72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