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耳蜗和前庭病症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48306.2 | 申请日: | 200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8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M·哈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詹森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1/27 | 分类号: | A61K31/27;A61P27/1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进;李连涛 |
地址: | 比利时*** | 国省代码: | 比利时;B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耳蜗 前庭 病症 方法 | ||
本申请依据35 U.S.C.119(e),要求2006年10月27日提交的美 国临时申请系列号60/863,144的权益。以上提到的相关美国专利申请 的完全公开内容结合到本发明中作为参考。
发明背景
发明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药理学和神经学领域,并涉及保护哺乳动物内耳 和听神经细胞(包括耳蜗和前庭系统)免受伤害或退化的方法。更具体 地讲,本发明提供使用某些氨基甲酸酯化合物治疗括耳蜗和前庭紊乱 的方法。
相关领域的描述
听觉缺失和平衡障碍是影响数以百万人群的严重残疾。听力损害 可归咎于很多原因,包括感染、机械性损伤、暴露于强声、老化和损 伤外周听觉系统的神经元和/或毛细胞的化学诱导的耳毒性。
外周听觉系统由听觉感受器、螺旋器中的毛细胞、和初级听觉神 经元、耳蜗中的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构成。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N”) 是初级传入听觉神经元,其将来自外周听觉受体、螺旋器中的毛细胞 的信号通过耳蜗神经传递到大脑。第八脑神经将螺旋神经节中的初级 听觉神经元连接到脑干上。第八脑神经还连接前庭神经节神经元 (“VGN”),其是负责平衡的初级传入感觉神经元,并将来自内耳的 椭圆囊、球状囊和坛状体的信号传递给脑,传递给脑干。螺旋神经节 和毛细胞中的初级传入神经元的破坏一直是听觉损伤的主要原因。外 周听觉系统的损伤是大多数听觉缺失的原因(Dublin,1976;Rybak, 1986;Lim,1986;Pryor,1994)。
听觉缺失或损伤是人残疾的一种常见原因。沿从外耳道至中枢神 经系统的听觉传导路无论何处的损伤均可导致听力丧失和平衡障碍。 可将听觉感受器分为外耳和中耳、内耳和听神经及中央听觉传导路。 虽然物种与物种之间具有某些变化,但所有哺乳动物的通用特征是相 同的。听觉刺激被机械性地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骨链传输到内耳。
中耳和乳突一般充满空气。外耳和中耳的疾病通过干扰这种机械 性传导,通常产生传导性耳聋。传导性听觉缺失的常见原因包括外耳 道阻塞,可能由于耳道闭锁或耳垢引起;鼓膜增厚或穿孔,可能由外 伤或感染引起;听骨链组件的固定或吸收;以及因鼓管阻塞,导致流 体充满中耳腔。
通过内耳中的神经上皮细胞(毛细胞)和SGN,将听觉信息从机械 信号转导为神经性指导的电脉冲。SGN的所有中央纤维在脑桥脑干的 耳蜗神经核中形成突触。从耳蜗神经核中的听觉发射是双侧性的,其 主要核位于下丘、丘脑的内侧膝状体和颞叶的听觉皮层。涉及听觉的 神经元数目从耳蜗到听觉脑干和听觉皮层显著地增加。所有听觉信息 都通过有限数目的毛细胞转导,毛细胞是内耳的感觉感受器,被称之 为内毛细胞,数目比较少,是十分关键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形成具有 约90%初级听觉神经元的突触。
通过比较,在耳蜗神经核的水平上,所测定的有关神经单元的数 目数十万计。这样,听觉末梢中的相对较少的细胞的损伤或疾病即可 导致重大的听力丧失或平衡障碍。因此,感觉神经损失的很多原因都 归因于内耳的损伤。这种听力损失和平衡障碍可能是进行性的。另外, 由于随着动物的老化而引起的耳解剖学的变化,听力明显急剧变差。
在胚胎形成过程中,前庭神经节、螺旋神经节和听囊均源于相同 的神经元外胚层、听板。因此,前庭和听觉系统共有很多特性,包括 毛细胞的外周神经元神经分布和中央突起(central projections)至脑干 核。这两种系统对耳毒素都是敏感的,耳毒素包括治疗性药物、抗肿 瘤剂、食物或药物中的污染物以及环境和工业的污染物。毒性药物包 括广泛使用的化学治疗剂顺铂及其类似物(Fleischman等,1975; Stadnicki等,1975;Nakai等,1982;Berggren等,1990;Dublin,1976; Hood和Berlin,1986)、治疗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的通常使用的氨 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Sera等,1987;Hinojosa和Lerner,1987; Bareggi等,1990)、奎宁及其类似物、水杨酸盐及其类似物和髓袢利尿 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詹森药业有限公司,未经詹森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83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