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磷脂酶抑制剂的制剂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48649.9 | 申请日: | 200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3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发明(设计)人: | F·A·多纳休;M·S·泰斯科尼;M·S·库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氏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1/4045 | 分类号: | A61K31/4045;A61K9/48;A61K47/14;A61K47/44;A61P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革生;林柏楠 |
地址: | 美国新***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磷脂酶 抑制剂 制剂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2006年10月31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号60/855,569的权益,其整体引入本文作为参考。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磷脂酶(例如胞质的PLA2)抑制剂的制剂、含有该物质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背景
白三烯和前列腺素是炎症的重要介质,分别在不同途径中参与建立炎症响应。白三烯将炎症细胞例如嗜中性粒细胞募集于炎症处,促进这些细胞的外渗并刺激释放破坏组织的超氧化物和蛋白酶。白三烯还在哮喘引起的超敏反应中发挥病理生理学的作用[参见例如B.Samuelson等人,科学(Science),237:1171-76(1987)]。前列腺素通过增加血流并因此使白细胞浸润到炎症处而增强炎症反应。前列腺素还可强化刺激所诱发的疼痛响应。
前列腺素和白三烯是不稳定的且不贮存于细胞中,但可在响应刺激时从花生四烯酸合成[W.L.Smith,生物化学杂志(Biochem.J.),259:315-324(1989)]。在COX-1和COX-2酶的作用下,前列腺素由花生四烯酸产生。花生四烯酸还是导致白三烯产生的不同酶途径的底物。
提供给这两种不同炎症途径的花生四烯酸是由磷脂酶A2(以下称为PLA2)从膜磷脂的sn-2位置释放。认为由PLA2催化的反应是脂质介导的生物合成过程以及炎性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的限速步骤。当PLA2的磷脂底物是在sn-1位置具有醚键的磷脂酰胆碱类时,所产生的溶血磷脂为血小板活化因子(以下称为PAF)的直接前体,PAF是炎症的另一种有效介质[S.I.Wasserman,医院实践(Hospital Practice),15:49-58(1988)]。
大部分抗炎治疗集中在阻止前列腺素或白三烯由这些不同途径产生上,但并非全部如此。例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全都是NSAIDs,其通过抑制COX-1/COX-2,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但对其他途径中由花生四烯酸炎症性地产生的白三烯并无影响。相反地,齐留通只抑制将花生四烯酸转化为白三烯的途径,不影响前列腺素的产生。这些广泛使用的抗炎药无一影响PAF的产生。
因此,已建议将直接抑制PLA2活性作为治疗剂的有用机制,即,干扰炎症响应[参见,例如J.Chang等人,生化药理学(Biochem.Pharmacol.),36:2429-2436(1987)]。
已经对具有分泌信号序列特征并最终从细胞分泌的PLA2酶家族进行测序并确定了结构。这些分泌型PLA2具有约14kD分子量并含有7个活性必需的二硫键。在哺乳动物胰脏、蜜蜂毒液和各种蛇毒中发现了大量的此类PLA2[例如参阅上述Chang等人所引用的参考文献13-15;以及E.A.Dennis,Drug Devel.Res.,10:205-220(1987)]。然而,胰酶被认为有消化功能,因此其对炎性介质的产生(其产生必须被严格调控)应当是不重要的。
已经确定了第一个人类非胰脏的PLA2的一级结构。该非胰脏的PLA2发现于血小板、关节液以及脾脏,而且也是分泌型酶。该酶为前述家族的成员[参阅J.J.Seilhamer等人,生物化学杂志(J.Biol.Chem.),264:5335-5338(1989);R.M.Kramer等人,生物化学杂志,264:5768-5775(1989);和A.Kando等人,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研究通讯(Biochem.Biophys.Res.Comm.),163:42-48(1989)]。然而,该酶对于前列腺素、白三烯和PAF的合成是否很重要是让人怀疑的,因为非胰脏的PLA2是难以调控的细胞外蛋白质,而且这些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下一个酶是细胞内蛋白质。此外,有证据表明,PLA2由蛋白激酶C和G蛋白调节[R.Burch和J.Axelrod,Proc.Natl.Acad.Sci.U.S.A.,84:6374-6378(1989)],而这些酶是必须作用于细胞内蛋白质的胞质蛋白质。非胰脏的PLA2在细胞液中发挥功能是不可能的,因为高还原电位会还原二硫键并使酶失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氏公司,未经惠氏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86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