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MOS晶体管的接触结构、毗连的接触结构及半导体SRAM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08642.0 | 申请日: | 200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5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廖忠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7/02 | 分类号: | H01L27/02;H01L23/522;H01L27/11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mos 晶体管 接触 结构 毗连 半导体 sram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改善的接触结构 的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接触结构为典型的垂直式金属互连结构,形成于集成电路内,其将半导 体装置内的扩散区域及栅极电极连接至该互连结构的第一层。形成于半导体 衬底中的各半导体装置通常通过接触结构而彼此间相互电性连接,以形成功 能性的集成电路。希望接触结构具备的特性包括接触电阻最小、易于生产制 造及可靠度良好。
图1是示出一个半导体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采用传统的自对准硅化物 与钨接触栓配置。在形成此现有技术的接触结构步骤时,且在晶体管结构完 成之后,沉积并图案化硅化物层5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的源 极/漏极和栅极区域上,例如MOS晶体管m1的s1、d1、g1区域,MOS晶 体管m2的s2、d2、g2区域及另一MOS晶体管(未示出)的g3区域上。硅 化物层5用来降低衬底2中源极/漏极扩散区域以及栅极电极的电阻。接着, 形成介电层(ILD)于衬底2之上,并且以平坦化工艺将该介电层研磨,以 形成平坦表面。接着,涂布并图案化光致抗蚀剂层,并进行干蚀刻工艺,切 穿该介电层从而形成穿孔,以提供后续希望形成的接触孔。接着,可借助化 学气相沉积法(CVD)沉积钨,并填入该接触孔,再进行另一平坦化工艺, 以除去位于该衬底上的残留的钨,并且形成平坦的衬底表面以供后续工艺使 用。如图1所示,由此而形成接触结构,可包括规则的、方形的接触件8, 其落于MOS晶体管m1和m2的源极/漏极区域及栅极区域上的一面积。此接 触结构也可包括矩形的接触件10,与方形的接触件8相比,接触件10具有 较大尺寸。接触件10跨越衬底上的两个导电区域,例如MOS晶体管m2的 源极区域s2和另一MOS晶体管(未示出)的栅极电极g3,其形成一种配置, 一般通称为毗邻的接触结构(butted contact,简称BTC)。BTC接触件10 邻接两个导电区域,并且明显地降低所需的接触件数目。大体而言,BTC接 触件用来在需较高元件密度的区域中,例如在嵌入式SRAM和DRAM存储 单元中形成电性连接,因此,可降低芯片面积,并提升半导体装置的可靠度。
图2示出图1的半导体装置加入传统接触结构的平面布局图。在图2中, 两个接触件8具有最小的设计法则尺寸,可用于该MOS晶体管m1的源极区 域s1和漏极区域d1中。如现有技术所知,当占据最小的硅面积时,具有最 小的设计法则尺寸的接触件展现出高的整体工艺合格率及可靠度。接触件8 为方形,其一边的尺寸为“λ”。两个方形的接触件8连接至MOS晶体管 m2的漏极区域d1。两个BCT接触件10用来耦接MOS晶体管m2的源极区 域s2和另一MOS晶体管(未示出)的栅极电极g3。
然而,随着先进工艺技术的晶体管尺寸持续地缩减,上述及其他的接触 结构在许多方面已开始变成限制元件的性能。以下对此做简略说明:
第一,元件尺寸的近一步微缩会导致接触结构变得具有非常大的深宽比 (即接触件的深度与接触件的宽度之比),在某些情况下深宽比接近10∶1。 与现有技术以干蚀刻法形成接触孔相比,形成具有如此大深宽比的接触孔通 常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一种有害的缺陷,称为“条纹(striation)缺陷”,可 发生于相邻接触孔之间的表面区域,这是由于在长时间等离子体蚀刻工艺中, 接触孔边缘处的光致抗蚀剂层严重漏失所导致的。“条纹缺陷”会导致邻近 接触件间的电性短路,以及严重的元件合格率损失。此问题会随着使用先进 工艺于晶圆表面接触开口密度增加,而变得更加复杂与严重。
第二,在形成接触件的过程中,通常形成具有倾斜面的接触开口,以形 成所希望的阶梯覆盖性的表面供后续填入金属。然而,具有非常大深宽比的 倾斜面的接触开口会导致与该源极/漏极区域及栅极区域之间的接触面积降 低。由此,进一步导致接触电阻实质增加,且使得元件功能恶化。
第三,该接触开口通过分别的黄光光刻工艺,而与该源极/漏极区域及栅 极区域对准。由于元件尺寸微缩,该接触开口与该源极/漏极区域及栅极区域 之间的对准偏差的边界宽裕程度也随着先进工艺技术而显著降低。此对准偏 差的边界宽裕程度的降低会导致元件合格率损失,或产生严重的元件可靠度 问题,尤其是,在毗邻的接触区域,其对准偏差可轻易导致与扩散区域或栅 极电极的断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86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保温装饰板
- 下一篇:晶态嘧啶核苷衍生物的悬浮液胶囊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7-00 由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半导体或其他固态组件组成的器件
H01L27-01 .只包括有在一公共绝缘衬底上形成的无源薄膜或厚膜元件的器件
H01L27-02 .包括有专门适用于整流、振荡、放大或切换的半导体组件并且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包括至少有一个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无源集成电路单元的
H01L27-14 . 包括有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者微粒子辐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控制电能的半导体组件的
H01L27-15 .包括专门适用于光发射并且包括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半导体组件
H01L27-16 .包括含有或不含有不同材料结点的热电元件的;包括有热磁组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