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筑酒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3811.X | 申请日: | 2008-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8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功;张瑞乙;张兆励;张勋;于瑞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古窖藏酒与酒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张功 |
主分类号: | C12H1/00 | 分类号: | C12H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21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酿造酒的存储羼兑工艺方法,是遵照所创立的“百年香”酒概念,实施酿造酒阶梯式递存羼兑融合的技术方法。
背景技术
在酿酒工业中,对窖酒存储、酒质均衡、风味改良、风格延续、酒体老熟、口味趋同等方面的追求始终是企业的技术重点,多年来,酿酒工业企业一般采用量质摘酒、分段储存、分年存储、合理调味勾兑的程序进行组织生产,这种方法工序繁琐、工艺复杂、很难达到酒质均衡、风格延续、口味统一的目的。特别是在窖存方面,占用大量的成本,过长存储且意义不大。例如:某酒公司实行三十年周期存酒,年产(用)窖酒280吨。若按初存酒280吨,年用年份酒280吨,老熟期3年,逐年减存使用。该酒业存有30年酒10吨,29年酒20吨,28年酒30吨……3年酒280吨,2年酒280吨,1年酒280吨,累计存酒4620吨,不仅占用了大量地容器和仓库,而且实际生产循环中可用的陈年酒并不充足,如一次使用过多陈酒,则会影响后续生产。该企业所存陈年酒,能否符合现在的饮用卫生和质量标准、能否直接罐装推向市场尚不可知。多数情况下该酒业公司只是将陈年酒作调味酒使用,并不出品真正意义上的十年以上陈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创立该“筑酒技术”新方法,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百年一香”新境界,实现酒工业容器设备的高效利用,降低酒业储存成本,同时,在市场中给消费者树立一种容易接受的酿造酒递存羼兑工艺和酒史文化理念。
该筑酒技术的出发点:1.市场上出售的×年陈酿酒绝大部分是添加了少量×年陈酿酒勾兑而成,即使再存放×年,也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年陈酿;2.酿造酒的老熟稳定期有一定时限,窖酒一般为2——6年,储存年份酒的时间过长,在生产上意义不大;3.发明人十几年来始终在寻求一种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融汇历史、文化、传统、工艺、技术等因素于一体的酒理念和方法。4.将某阶段内生产的酿造酒羼兑成为融合酒体,在实践和理论上是可行的,是酒质风格的继承、发扬和发展;5.目前尚无任何酒企业采用此技术方法进行生产,经山东省古窖藏酒与酒文化研究发展中心调研后,确定有部分酒企业符合该技术实施条件和要求;6.该方法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原理和新理念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7.由于酿造工艺的不同,香型和口味的差异,化学合成勾兑技术的完善,消费者及酒业管理者很难评判市场上酿造酒的真伪,创立这套技术方法,就是要设立一种区分办法,为建厂早、窖池好、技术高、存酒多、老老实实酿造酒的酒企业及其顶级酒产品提供一个宣传展示的方式,并以专利请求的形式进行保护,同时通过保护期内的宣传推广,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个公认的方法和理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创立一种“百年香”酒概念下的酿造酒递进存储、风味改良、风格延续、酒体老熟、口味趋同的酿造酒生产技术新方法,以实现“百年一香”的境界,实现酒工业容器设备的高效利用,实现能为广大消费者接受的酒工艺和酒文化理念,为中国酒的宣传推广塑造一个新的酒史文化卖点,同时为高品质酿造窖酒与新工艺白酒在一定领域内设定一个易于操作的概念上的区分。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酿造酒递存羼兑技术工艺方法,主要包括:新标示概念词的定义说明、倒缸回香法(简称—五缸法)、百年留香法(简称—百年香法)、定罐老汤羼兑法(简称—老汤法)、季酒汇香法(也称—四季香法),和宗酒的制作等六项内容。
一.新标示概念词的定义说明,包括季酒、年酒、递存陈酒、宗酒、“百年香”酒概念。
1.季酒,是该技术中定义的一年内产生的酿造酒融合液,因包含了一年四季酿造酒的成份,因此称为季酒;
2年酒,指存放老熟期在一年以上至酒质基本稳定的季酒,时间一般为2—6年;
3.递存陈酒,指递存一定年限并能够体现产地窖酒风味的优质酿造酒嫡合体;
4.宗酒,是该技术中定义的一种风味主体香调味用酒,对递存陈酒风味调整产生关键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古窖藏酒与酒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张功,未经山东省古窖藏酒与酒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张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38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