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自动立体车库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4823.4 | 申请日: | 2008-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0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正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正泉 |
主分类号: | E04H6/18 | 分类号: | E04H6/18;E04H6/2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1200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立体车库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自动立体车库,属于一种城市建设基础设施。
(二)背景技术
截止到07年6月底,我国私家车保有量突破1.15亿辆大关,并且以每年4.14%的速度递增。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受制于可供应土地量的限制,泊车位远远跟不上实际需求。尤其是停车场的建设,因其占地面积大,且不能有效利用有限空间,其建设量受到限制。很多情况下,车辆停泊经常要占用道路,尤其是在大型集会时。泊车难,已成为社会问题。此前解决在有限的面积上停更多车辆的方案,就是建设多层的立体停车场,但该停车场需要设置从地面到其上层的环形车辆通道,每层也需要设置供车辆通过的通道。这种停车场因其空间实际利用率比较低,建造成本也比较高,目前建设得越来越少。
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受可供应土地量的限制,最近几年出现了立体车库。其基本方案是,设置多层、多列车库架构,将整个车库架构隔成多个单元格,每个单元格对应一个车位,通过设置专门的提升装置和平移装置将车辆运至目标位置,实现以有限土地空间停更多车辆的目的。其中垂直循环式立体车库和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最为常见。
垂直循环式立体车库主要由两个与地面垂直的轨道架、封闭的循环轨道、若干个停车吊篮、封闭的传动链和动力传动装置组成。因其所有的停车吊篮和存放在停车吊篮上的汽车都要悬挂在一条传动链上,造成传动链需要承载非常大的负荷,对其强度要求非常高,传动链本身,及其动力传动装置设计困难,耗费材料量大。并且一旦某一个车辆需要放下,则需要使所有的吊篮和存放在停车吊篮上的汽车都要一起循环运动,能耗大,运营成本高,并且因系统整个运行,降低了其使用寿命。
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主要由库房建筑和作为输送汽车装置的巷道堆垛机或特种起重机组成。其中库房建筑设有多层停车区和专门输送汽车装置的机械作业区两大部分,每层停车区设置一个运送平台。该方案能很好地解决了存取一辆汽车时需要移动其他存放车辆的缺陷,但是巷道堆垛机或特种起重机体积庞大,结构复杂,造价高,并且因其设有专门的机械作业区,占用空间大,有效利用空间不足2/3。
2004年12月22日,中国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种立体车库,其名称为《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及其出入库方法》,申请号为200310125181.2。该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立体车库,其设计一纵列为空位,用于升降通道或横移空间,称为标准态;第1层的车位可横移,其中的车辆可直接进出;顶层车位只能升降;其他层的车位,既能横移,也能升降。车库内所有车辆均需下降到第1层位置,方可进出。无论车辆入库还是出库完毕后都要恢复到标准态。该方案设有专门的一个纵列作为空位,以用于升降通道或横移空间,占地面积大。同时,如果车辆需要进入除底层以外的上层车位,需要先将位于该上层车位纵轴线和初始空闲车位纵轴线之间的所有该车位下面的载车架同时向初始空闲车位方向横移一个载车架位置;然后将该上层停车位的载车盘垂直放下到底层;将车辆驶入载车盘后,再将载车盘垂直升高到原来的位置;最后将其他载车架横移回到初始位置。从而,仅放车就需要移动多次其他车位,耗费时间长,同时耗能较多。
以上立体车库的技术方案,存取车辆基本上都需要移动其他的车位或者设有专门的机械作业区,耗能大,并且所耗时间长,或者实际空间利用率低。这种统一控制的系统,各个环节关联性大,设计制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个环节,系统复杂,造价昂贵,并且一旦某一环节出现故障,所有车位都会受到影响。也因其整个系统运行需要移动其他车位,且操作复杂,故而需要专门的人员管理,使用不方便。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立体车库造价高,空间利用率低,每次存取车辆均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且需要专门人员管理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造价低,空间利用率高,且存取车方便,可个人存取车,单个存取单元有故障,不影响其它单元运行的全自动立体车库。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正泉,未经张正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48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