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五株益生菌混合发酵培养物的营养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15537.X | 申请日: | 200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0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孙筱林;吴炳新;牛纪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炳新 |
主分类号: | C12P1/04 | 分类号: | C12P1/04;C12P39/00;A23L1/30;A61K35/74;A61P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五株益生菌 混合 发酵 培养 营养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株益生菌混合发酵培养制得的营养组合物,特别是涉及以三种植物性原料为发酵底物,经五株益生菌混合发酵得到的培养物和其制备方法、由所说的发酵培养物与一种或多种医药上可接受的添加剂组成的营养组合物,以及所说的营养组合物在生产用于预防或治疗便秘并调节人体的肠道菌群的药物或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技术背景
微生物是一类具有现实和潜在用途的生物资源,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食品及环保等各个领域。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经历过天然混合培养到纯种培养两个阶段,纯培养技术使得研究者摆脱了多种微生物共存的复杂局面,能够不受干扰地对单一目的菌株进行研究,从而丰富了我们对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特性的认识。但是,在长期的实验和生产实践中,人们不断地发现很多重要生化过程是单株微生物不能完成或只能微弱地进行的,必须依靠两种或多种微生物共同培养完成。微生物混合培养或混合发酵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科学家们对混合培养微生物资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不仅取决于菌种本身的性能,而且要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才能使生产能力充分表达。对混合发酵中较重要的几个影响主要因素包括(1)混合系统中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接种量比例:混合发酵区别于一般微生物发酵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该体系由两种或多种微生物组成,其中一种微生物为另一微生物提供营养来源或相互提供营养,有的情况下后者还可以通过利用这些产物为前者解除了降解物造成的抑制,从而组成一个使体系中的各微生物和谐共生的微环境,这对于微生物在利用一些比较难于利用的底物时尤其有利;(2)酸碱度和(3)温度。
混合发酵的特点包括(1)多株菌混合发酵可实现共生酶系的互补:现代研究试验证明,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各不相同。多种微生物协同作用能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因而能起到单一菌株发酵难以起到的作用。(2)生长速度快,在混合培养中,第一类微生物可以产生有利于第二类微生物生长、发酵所需的基本物质(如碳源、氮源)和营养素(朔影等,双歧杆菌混合培养初步研究,《中国食品添加剂试验研究》,2006(2):63-73)。(3)混合培养能产生多种酶,因此可作用于许多种类的化合物,并能较好地消除和改变底物中的抑制物,提高原料的利用率(邹镜铭.多菌种混合制曲提高酱油质量.调味品.2005(4)33-34)。(4)多级转化混合培养发酵可以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多级转化,这在单一菌种培养发酵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以及(5)多种转化可同时发生在混合发酵过程中,底物中可以同时进行多种转化,而这对于单一种微生物的发酵过程来说根本不可能。
人体肠道中的益生菌群是由不同的微生物群组成的,它们定植在肠道的不同部位,各自发挥着不同的生理效应。因此,利用多株益生菌进行发酵,制备和使用调节人体微生态稳定与平衡的营养组合物,将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环境和需求。而且,多菌株混合发酵可以协调和弥补单菌株代谢产物的不足。特别是,选用燕麦、玉米、大豆等三种植物性原料作为发酵底物,不仅可以降低混合发酵培养物的成本,这些原料还可为益生菌生长提供必要的碳源、氮源,为组合物服用者提供更多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大豆异黄酮、植物蛋白等有益的营养成分。
为此,本发明人试图在以前三株菌发酵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五株益生菌混合发酵,并使用植物性原料作为发酵底物,制备出生产成本更低,作用更加明显,使用价值更加突出的多株益生菌混合发酵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多株益生菌混合培养营养组合物,特别是涉及包括以三种植物性原料为发酵底物,经五株益生菌混合发酵得到的培养物和其制备方法,由所说的发酵培养物与一种或多种医药上可接受的添加剂组成的组合物,以及所说的组合物在生产用于预防或治疗便秘并调节人体的肠道菌群的药物或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五株益生菌混合发酵产生的组合物,特征在于所说的益生菌是两歧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炳新,未经吴炳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55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机瓷砖粉
- 下一篇:一种采用充气车体作安全保护的轻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