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开袋即食风味米饭的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6371.3 | 申请日: | 2008-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4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吴月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月华 |
主分类号: | A23L1/10 | 分类号: | A23L1/10;A23L1/20;A23L1/217;A23L1/212;A23L1/36;A23L1/31;A23L1/3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1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即食 风味 米饭 加工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领域,特别涉及加工开袋即食风味米饭的加工方法。
二、技术背景:
目前尚没有便于开袋即食的风味米饭及其加工方法。传统工艺都是自家做或到外面饭店 就餐或去快餐店购买盒饭。弊端为1、上班族在家做麻烦,外出购买又浪费时间2、老人、病 人、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在家做不了,到外就餐既不方便也不安全。3、在公共场所就餐 如果卫生条件差,消毒不彻底还容易传染疾病。4、出差、旅游携带盒饭既不方便且保鲜时间 短。5、目前市场最方便携带的应属常见的方便面:其弊端为a、其需要特定的条件“水煮” 或“开水泡”,如没有开水就很不方便。b、众所周知方便而没有任何营养,因它是利用化学 调味品(如肉精等)调的味道,而不是用的天然食材。虽然味道很强、但没有实际内容和任 何营养成份。不符合当前快节奏的保健时代的需求。经常食用尤其影响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儿 童的生长发育。属世界公认的垃圾食品等。
为此本发明就是为了杜绝上述所有弊端。提供一种方便快捷,干净卫生,携带方便,口 味鲜美、营养丰富,保鲜时间长。使用天然食材既保留了全部营养成份,又不添加任何化学 物品,且做成便于开袋即食食品的加工方法。
三、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开袋即食风味米饭的加工方法它是以下步骤构成:
1、用料:主料:米及所有粮食(谷类、豆类、薯类)均可(可随意组合搭配)。 辅料:肉类、海鲜类、蔬菜类、水果类、干果类(可随意组合搭配)
2、加工工艺
1)主、辅料分别清洗;
2)主料浸泡;(若是多个品种组合需分别浸泡)
3)将辅料切块调味;
4)主、辅料同装入包装物内、也可分装;(需无毒无味耐高温材料)
5)抽空、封口;
6)加温至熟(同时杀菌消毒);
7)质检、包装;
8)装箱;
技术特点:
一种开袋即食风味米饭的加工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任何粮食(谷类、豆类、薯类)水果、 干果、蔬菜、肉类、海鲜类等所有食材均可。依口味需求可以相互搭配应用。特点是既口味 鲜美又保留了全部营养成份。更可以依各种疾病的特殊需求、加工营养功能食品、为特殊需 求人群提供方便。安全卫生、保鲜期长。携带方便、开袋即食、老幼皆宜、是出差、旅游、 家庭必备的理想食品。社会效益巨大。采用本工艺加工食品省时省力、节约能源,成本低产 量高、特别适宜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环境无污染,环保卫生,同行业无需投资即可生产, 应用广泛易普及等优点。
四、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即食蔬菜米饭
1、用料:主料:大米、黑豆(比例依口味和饮食习惯而定,可多种粮食组合搭配)、辅料: 蘑菇、红椒、大葱(依口味可同时几种蔬菜组合搭配);
2、加工工艺
1)主、辅料分别清洗
2)主料分别浸泡(因大小硬度不同)
3)辅料切块调味
4)主、辅料同装入包装物内,(因人的口味有轻有重)也可分装(需无毒无味耐高温材料)
5)抽空、封口
6)加温至熟(同时杀菌消毒)
7)质检、包装
8)装箱
实施例2、即食肉香饭
1、用料:主料:大米、小麦、黑米(比例依口味和饮食习惯而定)辅料:猪肉、(任何 肉类均可)、萝卜、胡萝卜、辣椒、姜(比例依口味和饮食习惯而定、蔬菜品种可任意搭配)
2、加工工艺
1)主、辅料分别清洗
2)主料分别浸泡(因大小硬度不同)
3)辅料切块调味
4)主、辅料同装入包装物内也可分装(需无毒无味耐高温材料)
5)抽空、封口
6)加温至熟(同时杀菌消毒)
7)质检、包装
8)装箱
实施例3、即食海鲜饭
1、用料:主料:大米、玉米粒、黄豆(比例依口味和饮食习惯而定)辅料:鱼(贝类、 藻类均可)、西红柿、大蒜、香菜(蔬菜种类和比例依口味和饮食习惯而定)
2、加工工艺
1)主、辅料分别清洗
2)主料分别浸泡(因颗粒大小、硬度不同)
3)配料切块调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月华,未经吴月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63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