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变堆用低活化马氏体钢的冶炼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21328.6 | 申请日: | 2008-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85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少军;黄群英;李春京;吴宜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1C5/00 | 分类号: | C21C5/00;C22B9/18;C21D8/02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31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变 堆用低 活化 马氏体 冶炼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聚变堆的低活化马氏体钢的冶炼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低活化马氏体钢CLAM是申请人研发的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变堆结构材料,属于高纯净马氏体钢,要求对杂质进行严格控制。
T91/P91钢是一种改进型商用马氏体耐热钢,具有良好的高温热强性和抗氧化性能,被广泛用于电站锅炉中的过热器和再热器管道,该钢纯度要求高(S≤0.010wt%,P≤0.020wt%),目前国内主要依靠进口。
但是采用电弧炉冶炼工艺无法制备出合格CLAM钢,主要原因是:(1)由于在非真空环境下熔炼,主合金元素会产生一定的烧损,如C容易氧化,Mn容易挥发,Cr容易吸收空气中的N,难以做到成分的精确控制;(2)由于CLAM钢对杂质元素要求极为严格,因此很难采用传统的脱硫、脱氧和脱磷工艺来实现杂质元素如O≤0.01%、P≤0.005%、S≤0.005%、Al≤0.01%(质量百分数)的控制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电弧炉冶炼工艺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开发了一种聚变堆用低活化马氏体钢冶炼生产方法,在适当控制原材料纯净度的基础上,采用“真空感应熔炼(主熔炼工艺)+电渣重熔(辅助熔炼工艺,属于可选工艺)”的方式。真空感应熔炼时,采用合适熔炼工艺,实现对合金元素及O、Al的控制,S和P则主要取决于原材料及真空熔炼前处理工艺,电渣重熔时,选择合适渣系和重熔工艺,进一步降低气体元素和S、P的含量,同时显著地解决成分偏析,去除夹杂物,熔炼出成分和内部组织合格的CLAM钢。最后锻造开坯,热轧制备成所需的CLAM钢型材。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聚变堆低活化马氏体钢的冶炼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过程:
第一步,在真空感应炉内对炉料进行熔炼:
1)用FeCa合金对纯铁进行脱S处理;
2)熔炼前对合金元素如Cr、W、V、Ta、Mn进行高温真空脱水除气处理;或者采用非真空脱水除气处理工艺:首先对Al2O3粉或CaF2粉进行高温脱水,然后用Al2O3粉或CaF2粉包埋合金以隔绝空气,最后在非真空环境下加热脱水除气,加热温度300~800℃;
3)按照目标马氏体钢设计成分进行配料,纯铁装入真空感应炉,合金元素按Cr、W、V、Ta、C、Mn顺序装入真空合金料斗;
4)真空感应熔炼炉抽真空至0.1~10Pa后,充高纯氩气至0.005~0.08MPa,熔化纯铁,并加C脱O至5~100ppm;
5)合金化:通过料斗加入纯金属Cr和W,升温至1450~1650℃,熔化完成后依次加入纯金属V、Ta,待熔化后,抽真空至0.1~10Pa以下保持3~10分钟;然后充氩气至0.005~0.08MPa后加入纯C和纯金属Mn;
6)在线检测合金元素成分并依据测试结果增补合金元素,待成分合格后在1450~1550℃出钢并进行真空浇注得铸锭;
检查铸锭成分和内部组织,若满足要求,即可完成熔炼工作,否则需进行第二步辅助熔炼;
第二步,对铸锭进行锻造以制备重熔自耗电极,锻造温度800~1200℃,奥氏体化保温时间45~75min,锻造比>4∶1;然后在真空电渣炉或氩气保护的普通电渣炉中重熔精炼,冶炼出成分和内部组织合格的CLAM钢铸锭:
1)选用高纯Al2O3+CaF2或者CaO+Al2O3+CaF2作为电渣;
2)对电渣进行干燥处理,熔化后注入到真空电渣炉或普通电渣炉的结晶器中;
对于真空电渣重熔炉,抽真空至0.1~5Pa后充高纯氩气至0.005~0.05MPa;
对于普通电渣重熔炉,向结晶器中充高纯氩气保护;
3)采用电流大小来控制重熔自耗电极的熔化速度,电流范围为200~500A;
4)重熔结束后,取出重熔铸锭。
所述的聚变堆结构材料低活化马氏体钢冶炼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锻造开坯,热轧制备所需型材:
1)锻造开坯时的工艺参数为:初始锻造温度1100~1200℃,保温时间45~75min,终锻温度800~900℃,锻造比>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13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