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汽油蒸气的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22704.3 | 申请日: | 200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2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何仁;韦海燕;蔡锦榕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K15/035 | 分类号: | B60K15/035;B60K15/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2013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汽油 蒸气 回收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汽油蒸气的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用于回收加油过程中从油箱内排出的汽油蒸气。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车载汽油蒸气的回收装置包括将油箱连通油气分离器和活性炭罐、在油箱上安装翻车阀。这种结构的缺陷是:1、在汽车加油过程,油箱内的燃油蒸气可直接从加油管入口逸出到大气中,加油时油气排放量大。2、油箱内未形成密封,故油气蒸发量较大。3、油箱加满油时,加油管内燃油液面高度远高过油箱的顶部,淹没加油枪进气嘴时,加油枪会自动关闭,但当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因晃动等原因,燃油会从油箱进入炭罐,使炭罐工作失效,出现燃油进入发动机进气道使火花塞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车载汽油蒸气的回收装置,可有效控制车载汽油的加油排放、回收利用燃油蒸气、同时能够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车载汽油蒸气回收装置的回收方法。
本发明车载汽油蒸气的回收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活性炭罐经电磁阀连通发动机、经第七通气管连通油气分离器的出口;油气分离器的进口经第六通气管与通气管路单向阀的出口连通,通气管路单向阀的进口依次连通第五通气管、第二通气管、第一通气管和油箱,加油管伸进油箱中,在下加油管的入口端安装一个单向止回阀,控制阀与第一通气管连接并固定在油箱内;在第一通气管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之间并接第三通气管,将坡度阀连接第三通气管后固定在油箱内;三通阀串接泄压阀后并接在第五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之间的管路上,单向止回阀的阀体内有阀门、阀座和弹簧,其中弹簧位于阀门和阀体底面之间;阀体上有弹性凸缘和半圆凸台卡入下加油管上平面的缺口,阀座上有弹性凸缘和半圆凸台嵌入阀体上,阀门的顶部为圆锥的导流形状,阀体的侧面有径向槽孔,阀体的底部有孔;控制阀的阀体内安装有阀门、浮子和弹簧;阀门上有膜片,阀体的侧面开有径向槽孔,浮子的顶端为锥状的凸起且可嵌入阀门中央的球形圆槽内;阀体的下部安装可调式弹簧座;所述坡度阀的上盖与阀体固定,底座通过凸缘固定在阀体上,在坡度阀的上阀室内有一个球阀,其柱状的保持架围绕着球阀的阀座,保持架上有两个直径相同且位置相向的径向通孔,通孔的中心线低于球阀的水平中心线;在阀体上设有径向槽孔;在阀体中腔的支架上的凸钩嵌入浮子的凹槽内,推片放置在支架内;弹簧两端分别压靠在浮子和底座上。
本发明车载汽油蒸气的回收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伸入加油管中的加油枪喷出的燃油在加油管单向止回阀的上方形成液封,单向止回阀打开,燃油绕过单向止回阀的阀门进入油箱,油箱内的汽油蒸气只能从控制阀、坡度阀分别经第一通气管、第三通气管进入通气管路单向阀和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后送入活性炭罐,净化后的气体从活性炭罐向外界排出,当油箱内的燃油接近油箱容量的95%时,从控制阀流出的燃油蒸气减少,油箱内的气体压力增大,加油管内的液封高度增大到淹没加油枪的进气嘴,加油枪自行关闭,随后油箱内的压力下降,加油管内的燃油又流入油箱;继续加油,当油箱内的燃油达到预定高度或油箱容量的95%时,控制阀完全关闭;当油箱内的气体压力超过0.005MPa时,坡度阀打开,少许燃油蒸气排出到活性炭罐,使油箱内的气体维持压力,油箱内的气体压力又增大,加油管内的液封高度增大再次淹没加油枪的进气嘴,加油枪再次关闭。
本发明可在加油管内形成液封,阻止油箱内的汽油蒸气直接向大气排放,使汽油蒸气只能从控制阀、坡度阀流向活性炭罐;当油箱快要加满或加满油时,可自动关闭加油枪,限制加油液面在预定的高度或加满油的位置;通过逐级减少油箱排出蒸气的流量来实现加油枪的自动关闭,并提示油箱已满,降低加油排放、避免燃油泄漏且实现油气的回收利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装置的结构连接图;
图2是图1中单向止回阀3的内部结构放大图;
图3是图2中单向止回阀3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控制阀4的内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4中阀门42进入上盖41的阀室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坡度阀8的内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球阀89开启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27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有叠形弹簧的拉带轮的制造工艺
- 下一篇:果树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