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洲菊离体高频再生繁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5775.9 | 申请日: | 2008-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3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曾宋君;周俊;张美;吴坤林;陈之林;郑枫;段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G31/00;C12N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炳和 |
地址: | 51065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洲 菊离体 高频 再生 繁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的组织培养培养繁殖技术,具体地说,涉及以非洲菊叶柄为材料进行非洲菊高濒快速繁殖而进行种苗生产的方法。
背景技术
非洲菊(Gerbera janesonii)俗称扶郎花,国际著名的五大鲜切花品种之一,市场需求量大。非洲菊的繁殖可采用播种、分株和组织培养。种子繁殖后代性状易产生分离,分株繁殖速度慢,商业种苗生产中均很少使用。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外就开始将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非洲菊种苗生产各和遗传转化,但是再生效果不理想,特别是以花蕾直接出芽的方式严重制约了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非洲菊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基于叶柄的非洲菊离体高频再生繁殖方法,以便利用非洲菊试管苗叶柄为材料进行非洲菊高濒快速繁殖而进行种苗生产,并应用于非洲菊的遗传转化,满足非洲菊种苗市场和进行遗传工程育种的需要。
本发明所提出的非洲菊离体高频再生繁殖方法,包括下述培养步骤:
(1)花托初代培养:在生长季节选取生长健壮的非洲菊的幼嫩花托为外植体,先在70%-75%酒精中浸泡10-30秒,再用0.1%升汞溶液消毒5-10分钟,无菌水冲洗4~5次,接种到花托初代培养基中,培养温度26~30℃,光照度1500~2000lx,光照8~12h/天,培养50-70天至形成完整小植株;所述的花托初代培养基每升中含有6-苄基嘌呤(6-BA)5.0~10.0mg,萘乙酸(NAA)0.5~1.0mg,蔗糖20~30g和琼脂5~7g,其余为MS,pH5.5~5.8;
(2)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继代增殖:取上述花托初代培养育成的小植株的叶片的叶柄接种到愈伤初代诱导培养基,培养13-17天,所述的愈伤初代诱导培养基每升中含有1-苯基-3-(1,2,3-噻二唑-5-基)脲(TDZ)0.2-1.0mg,萘乙酸(NAA)0.05-0.2mg,蔗糖20~30g,琼脂5~7g,其余为MS,pH5.5~5.8;再转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培养至产生愈伤组织,所述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每升中含有6-苄基嘌呤(6-BA)1.0-3.0mg,萘乙酸(NAA)0.05-0.2mg,蔗糖20~30g,琼脂5~7g,其余为MS,pH 5.5~5.8;再将所产生的愈伤组织转移到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培养基培养,使愈伤组织的增殖和分化不定芽,所述的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培养基每升中含有6-苄基嘌呤(6-BA)0.5-2.0mg,萘乙酸(NAA)0.2-1.0mg,蔗糖20~30g,琼脂5~7g,其余为MS,pH5.5~5.8;上述各阶段的培养条件均为:培养温度26~30℃,光照度1500~2000lx,光照8~12h/天;
(3)生根培养和试管苗移栽:将上述所产生的不定芽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20~30天至每株苗生根4~8条,所述的生根培养基每升中含有吲哚丁酸(IBA)0.5-0.8mg,蔗糖20~30g,琼脂5~7g,其余为MS,pH5.5~5.8;再使生根苗在自然光照下炼苗7-10天后,移栽到泥炭和蛭石按1∶1(重量)混配的混合基质中。
本发明利用非洲菊试管苗叶柄为材料进行非洲菊高濒快速繁殖而进行种苗生产,同时其体系能应用于非洲菊的遗传转化,具有投入少,产出高的特点。是利用植物组织细胞的全能性和植物组织培养等技术进行种苗的规模化生产的高新生物技术。
实施该发明只需有简单的植物组织培养设备即可进行。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1.材料:非洲菊(Gerbera janesonii“Sunanda”)。
2.培养步骤:
(1)花托初代培养:在生长季节选取生长健壮的非洲菊的幼嫩花托为外植体,先在70%酒精中浸泡10秒,再用0.1%升汞溶液消毒5分钟,无菌水冲洗4次,接种到MS+6-BA 5.0mg·L-1+NAA 0.5mg·L-1+蔗糖20g·L-1+琼脂5g·L-1的花托初代培养基(pH5.5)中,50天能形成完整小植株。培养温度26℃,光照度1500lx,光照8h/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未经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57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