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配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5783.3 | 申请日: | 200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59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冯子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子光 |
主分类号: | F01L9/02 | 分类号: | F01L9/02 |
代理公司: | 江门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柏林 |
地址: | 528315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气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配气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进、排气门的启、闭时刻和开启通路的大小对性能影响很大,传统气门驱动机构通常为机械式配气机构,其具有能耗较低和耐用的特点,但是其运动正时和气门升程是固定的,虽然能保证发动机某工况的性能达到最佳,但对其他工况则不能充分顾及,这对工况变化频繁的机动车发动机来说显然不利。鉴此,人们对可变气门配气驱动技术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实现方案,如VVT、VTEC、VALVETRONIC等等。但是,它们的结构不是过于复杂就是气门配气的效果不理想,从而难以符合人们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气门配气好的发动机驱动配气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配气装置,包括套装有气门弹簧的气门,驱动气门作往复运动的摇臂,以及驱动摇臂摆动的转动凸轮,所述的转动凸轮为同圆基的多轮廓凸轮轴,其包括有高凸轮以及低凸轮,所述摇臂包括摇臂体,摇臂体与低凸轮相接触,所述摇臂体内设置有插槽,插槽内放置有活塞销片,活塞销片与摇臂体之间设置有回位弹簧,所述插槽上方设置有与之相通的纵向槽,纵向槽内放置有与高凸轮相接触的接触块,接触块内设置有弹簧槽,接触块与摇臂体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摇臂体上设置有与插槽相通的油道,油道与摇臂轴上的液压油通道相连接,液压油通道上设置有电磁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产品由于其采用独立可变的气门控制,从而使它能单独控制一个气门的升程和正时,具备了多级可变的可能,由于本产品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从而实现了发动机的自适应气门配气,保证了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的较佳性能指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示图;
图3是图2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4是图1的B-B剖示图;
图5是图4的C向去除侧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D-D剖示图;
图8是图7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9是图6的E-E剖示图;
图10是图9的F向去除侧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G-G剖示图;
图13是图11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14是图11的H-H剖示图;
图15是图14的I向去除侧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是一种发动机气门配气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其包括套装有气门弹簧11的气门1,驱动气门1作往复运动的摇臂3,以及驱动摇臂3摆动的转动凸轮4,气门弹簧11使得发动机在压缩行程和作功行程时气门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的凸轮4为同圆基的双轮廓凸轮轴,其中部为高凸轮41,左右两侧为低凸轮42。
所述摇臂3包括与低凸轮相接触的摇臂体5,所述摇臂体5内设置有横向槽51,横向槽51内放置有带通孔61的活塞销片6及回位弹簧61,横向槽51的开口处设置有与回位弹簧61相接触的弹簧座21,所述横向槽51上方设置有纵向槽52,纵向槽52内放置有与高凸轮41相接触的接触块8,接触块8可位于活塞销片6的通孔61内纵向移动,接触块8上设置有弹簧槽81,弹簧槽81内设置有穿过通孔61的弹簧7,所述摇臂体3上设置有与横向槽51相通的油道53,油道53与摇臂轴上的液压油通道相连接,液压油通道上设置有可控制液压油压力的电磁阀。
本产品为了使得液压油能够在电磁阀的控制下,将活塞销片6向前推动,所述活塞销片6设置有与油道53相通的沟槽62。
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是:参照图4,当发动机以低速状态工作时,同圆基的双轮廓凸轮轴的左右两侧低凸轮42与摇臂3相接触,这时调节液压油压力的电磁阀由于处于打开状态,所以高凸轮41虽然与接触块8相互接触,但是其只驱动弹簧7处于空动状态,不对摇臂3施加动力,此时气门的升程和正时只适用发动机的低速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子光,未经冯子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57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