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GaN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2185.7 | 申请日: | 200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5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陈诚;吕姝;李士涛;郝茂盛;齐胜利;杨卫桥;陈志忠;张国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蓝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上海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gan 发光二极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GaN基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该方法可以提高GaN基发光二极管的亮度,该方法亦可应用于其他发光二极管的生产制造中。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ED)具有体积小、省电、绿色环保等优势,已被广泛使用于显示器背光源模块、通讯、计算机、交通标志及玩具等消费市场,但目前因为亮度不够的问题,尚未能广泛使用于照明市场。为了解决发光二极管亮度不够的问题,业内人士都在不断的寻找着如何提高发光亮度的方法。
目前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的现有成熟结构如图1至图2所示。由底部往上依次是:衬底11,N型半导体层21,发光区22,P型半导体层23,透明导电层31,与N型半导体层21相键合的金属N电极41,与P型半导体层21相键合的金属P电极42,外保护层51。目前技术存在的问题就是,尽管已经将透明导电层的透光率大大提升,但是当发光区22发出的光经过透明导电层31时,会发生光的全反射,导致由发光区22产生的光只有5%左右的光能够散射出去,而其余的光则以热能的形式在发光二极管的体内耗尽。(如图3所示)这样就使得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大大降低,亮度无法进一步提升。
针对提高出光效率的问题,已经公开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在衬底11的底部制造一层反射膜增加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
第二种是在生长N型半导体层21之前,利用刻蚀技术在衬底11上制作出凹凸不平的图形,之后再进行正常的发光二极管的制造,该技术利用其凹凸不平的图形对发光二极管的出光作出反射,增加了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
第三种是表面粗化技术,就是在生长N型半导体层21、发光区22及P型半导体层23的过程中制造成粗糙的微结构或纹理结构,增加了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
以上这些方法虽然都能不同程度的增加发光二极管的亮度,但是第一种将会直接增加芯片的制造成本,同时实现难度较大。而第二种及第三种方法虽然已经能够实现,但其最主要的缺点是一旦制造过程失败将会造成产品的直接报废,其生产不可逆。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方法以克服上述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利用光子晶体对光产生折射增加出光效率的原理,在发光二极管的透明导电层上制造出类似光子晶体的微结构,从而改善光的出射效率,提高发光二极管的亮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GaN基发光二极管,其包括,
衬底层:其衬底层为蓝宝石衬底,该层位于该发光二极管的底部;
半导体层:半导体层为GaN基,该层位于衬底层上方,包括N型半导体层、发光层及P型半导体层;
透明导电层:透明导电层为铟锡氧化物、镍金或其混合物组成,该层位于半导体层之上;
保护层:该层位于发光二极管的最上层,
其中,所述透明导电层设置若干凹槽,所述凹槽具有类似光子晶体的微结构,所述凹槽为列状排列或网状排列,用于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01d~d,其凹槽的平面宽度a为1um~10um,间隙b为1um~10u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45d~0.55d,其凹槽的平面宽度a为2um~4um,间隙b为2um~4um。
本发明进一步包括一种GaN基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利用有机金属气相沉积技术在衬底上生长出GaN半导体层,该层包括N型氮化镓层,发光区及P型氮化镓层;
步骤二,利用镀膜技术在半导体层上蒸镀一层透明导电层,该蒸镀厚度d为,形成透明导电层;
步骤三,利用光刻及刻蚀技术进行局部刻蚀,使部分N型氮化镓层露出;
步骤四,设计一张所需类光子晶体图形的光刻掩模版,用光刻胶形成掩模,对透明导电层进行蚀刻,且通过蚀刻时间控制蚀刻厚度;
步骤五,利用光刻及蒸镀技术在NP层上蒸镀电极;
步骤六,利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透明导电层上沉积保护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之一,对透明导电层蚀刻凹槽的深度为0.01d~d,其凹槽的平面宽度a为1um~10um,间隙b为1um~10u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之一,对透明导电层蚀刻凹槽的深度为0.45d~0.55d,其凹槽的平面宽度a为2um~4um,间隙b为2um~4u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蓝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上海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未经上海蓝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上海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21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