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茶香精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3528.1 | 申请日: | 200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6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奥村清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谷川香料(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1/226 | 分类号: | A23L1/226;A61K8/37;A61Q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金盛协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大忱 |
地址: | 201206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茶 香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香精,具体涉及一种红茶香精。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香精被广泛的使用于各种领域,不仅应用于茶饮料,而且被应用于其他各种饮料和各种食品中,也被应用于化妆品中。
由于茶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绿茶和红茶等,其香味也有很大差异。
为了获得各种性能和香味的茶香精,许多专利公开了各自的技术,如:
中国申请(专利)号:200410028124.7,提供了一种用于茶叶食品的茶香精及其制备方法。茶香精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制备茶叶浸出液、制备茶叶提取液浸膏、制备抗氧化植物提取液、制备增香剂,然后在100重量份的茶叶提取液浸膏中,加入10~20重量份的抗氧化植物提取液、20~30重量份的增香剂、10~15重量份的阿拉伯树胶,搅拌均匀后高压均质,最后干燥制得茶香精。
中国专利申请(专利)号:200410073035.4报道了一种红茶香型杜仲茶的制备方法,原料采用杜仲鲜叶或干叶,为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红茶香型的饮料。
中国专利申请(专利)号:200510109835.1报道了一种由长谷川香料株式会社提供的在茶叶经鞣酸酶处理时和/或处理之后,茶叶经糖苷分解酶作用,制备香气提高的茶提取物或茶香料的方法。
上述的专利报道的技术,均以天然的茶叶为原料,或采用浸取的方法,获得茶香精,或采用糖苷分解酶作用于茶叶提取物,获得一种酶分解的茶香精。
上述专利的技术存在的一个缺陷是,提取物必然存在杂质,导致获得的茶香精的品位不高,使其应用受到了局限,而且生产成本较高,难以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红茶香精,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满足人们的需要。
本发明的红茶香精,以香精的总重量计,包括重量百分比为0.01~1%的乙位紫罗兰酮乙醇溶液,乙位紫罗兰酮乙醇溶液中,乙位紫罗兰酮的重量浓度为0.5~2%;
所说的乙位紫罗兰酮为类胡萝卜素分解物;
优选的,以香精的总重量计,还包括重量百分比为0.05~5%的水杨酸甲酯乙醇溶液,水杨酸甲酯乙醇溶液中,水杨酸甲酯的重量浓度为0.5~2%;
优选的,本发明的红茶香精的组分和重量百分比为:
乙位紫罗兰酮乙醇溶液 0.01~1%
水杨酸甲酯乙醇溶液 0.05~5%
芳樟醇乙醇溶液 0.05~5%
其他香气成分 10~50%
溶剂 余量
所说的乙位紫罗兰酮乙醇溶液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5~2%;
水杨酸甲酯乙醇溶液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5~2%;
芳樟醇乙醇溶液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为8~12%
所说的其他香气成分为现有的其他类型的红茶香精,可采用市售的其他类型的红茶香精,如中国专利申请(专利)号200510109835.1公开的红茶香精。
所说的溶剂为酒精、丙二醇或丙三醇中的一种以上;
本发明的红茶香精的制备方法可以采用常规的物理混合的方法,进行制备。
本发明在常规的红茶香精中,加入类胡萝卜素分解物乙位紫罗兰酮,可以制造出华贵的红茶饮料;进一步加入水杨酸甲酯,可以更加凸显红茶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配方:(重量)
乙位紫罗兰酮乙醇溶液 1%
水杨酸甲酯乙醇溶液 0.05%
芳樟醇乙醇溶液 0.05%
其他香气成分 50%
酒精 余量
乙位紫罗兰酮乙醇溶液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为2%;
水杨酸甲酯乙醇溶液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5%;
芳樟醇乙醇溶液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2%
所说的其他香气成分为中国专利申请(专利)号200510109835.1公开的红茶香精。
将上述的各种组分搅拌混合,即可获得产品。
采用感观检测,上述的红茶香精,红茶的特点显著,香味优雅。
实施例2
配方:(重量)
乙位紫罗兰酮乙醇溶液 0.01%
水杨酸甲酯乙醇溶液 5%
芳樟醇乙醇溶液 5%
其他香气成分 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谷川香料(上海)有限公司,未经长谷川香料(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35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