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合成线形低密度聚乙烯的钛/钒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2253.8 | 申请日: | 2008-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0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闫卫东;张宁宁;任合刚;张国虹;刘宾元;杨敏;张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4/685 | 分类号: | C08F4/685;C08F4/02;C08F210/16 |
代理公司: | 天津佳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廖晓荣 |
地址: | 300130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合成 线形 密度 聚乙烯 双金属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用于合成线形低密度聚乙烯的钛/钒双金属催化剂,其特征为该催化剂以多孔硅胶为载体,负载在多孔硅胶载体上的含钛、钒两种过渡金属作为活性组分,烷基铝化合物作为改性剂,给电子体化合物作为调节剂,负载组分占催化剂整体质量百分含量为Ti:0.98~1.45%、V:1.32~2.70%、Al:1.03~1.54%、给电子体:3.19~12.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合成线形低密度聚乙烯的钛/钒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为包括如下步骤:
(1)在氩气气氛保护下,于带搅拌器的反应器中,依次加入正己烷溶剂和硅胶,室温下缓慢滴加烷基铝化合物,然后升温至回流温度下反应1小时,得到反应物A,
其中,正己烷的用量为10ml/g硅胶,烷基铝化合物为AlMe3、AlEt3、Al(i-Bu)3或AlEt2Cl,烷基铝的用量为0.5~2.0mmol/g硅胶;
(2)在-20℃下,向反应物A中加入混有钛化合物TiCl4和钒化合物VCl4的正己烷溶液,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下反应3小时,得到反应物B,
其中,正己烷的用量为5ml/mmol过渡金属化合物,过渡金属化合物摩尔数以钛原子与钒原子之和计,TiCl4的用量为0.1~1.0mmol/g硅胶,钒化合物的用量为0.5~5.0mmol/g硅胶;
(3)在20℃下,向反应物B中加入给电子体化合物,此温度下反应1小时,抽滤除去上层液体,得到反应物C,
其中,给电子体化合物为酯类、醚类、胺类或酮类,给电子体加入量为0.5~5.0mmol/g硅胶;
(4)在上步温度下,向C中加入正己烷,然后依次加入氯化物促进剂GeCl4和烷基铝改性剂,升温至回流温度下反应1小时后过滤出沉淀,得到反应物D,
其中,正己烷的用量为10ml/g硅胶,GeCl4用量为0.05~0.2mmol/g硅胶,烷基铝为AlMe3、AlEt3、Al(i-Bu)3或AlEt2Cl,其用量为0.1~2.0mmol/g硅胶;
(5)在60℃下,用正己烷洗涤反应物D7次,最后在100℃下氩气扫干,得到固体粉末-用于合成线形低密度聚乙烯的钛/钒双金属催化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合成线形低密度聚乙烯的钛/钒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为所述硅胶是预先经过马沸炉600℃活化6小时处理后再使用,正己烷是预先经过分子筛脱水处理后再使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合成线形低密度聚乙烯的钛/钒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为上述步骤(3)中所述给电子体为苯甲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乙醚、四氢呋喃、苯甲醚、乙二醇二甲醚、乙胺、对硝基苯胺、邻苯二胺、丙酮、环己酮或乙酰丙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合成线形低密度聚乙烯的钛/钒双金属催化剂的应用,其特征为用于乙烯与α-烯烃共聚合成线形低密度聚乙烯,步骤如下:
首先将反应釜预热到40~100℃并抽真空处理2~8个小时,其间充入高纯氩气5~20次,设置聚合反应温度为80℃,通过恒温水浴将反应釜升温到稍低于反应温度,再用乙烯气体置换1~3次,在乙烯气体保护下依次加入预先经分子筛处理的正己烷溶剂、α-烯烃、烷基铝助催化剂三乙基铝、三甲基铝、一氯二乙基铝或三异丁基铝,和按上述方法制备的催化剂,最后通入乙烯反应气到设定的反应压力1.0MPa,反应1小时后迅速切断乙烯气,降温至室温、缓慢泄压后抽滤、干燥得LLDPE粉料;
其中,α-烯烃为1-己烯或1-辛烯,物料配比为:1-己烯用量为10ml/L正己烷,摩尔比计烷基铝助催化剂∶催化剂=100∶1,催化剂的用量为0.005mmol/L正己烷,催化剂的摩尔数以钛原子与钒原子之和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工业大学,未经河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225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