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态时隙分配TDMA实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61994.2 | 申请日: | 2008-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6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顾士平;华晓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顾士平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12/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2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分配 tdma 实现 装置 | ||
1.动态时隙分配TDMA实现装置,包括局端设备、用户端设备;局端 设备和用户端设备均由SOC芯片、高速AD/DA转换芯片、PHY芯 片、SDRAM芯片和FlashROM芯片构成;其中,
SOC芯片:由SDRAM接口、FLASH接口、MAC接口、USB接口、 UART、GPIO、PLL模块和动态可重构加速引擎组成;其中,
动态可重构加速引擎,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密、解密层:加 密/解密加速引擎、网络入侵控制加速引擎;MAC层:信道安排, 包括优先级、带宽和时隙安排TDMA加速引擎;PHY层:由测距、 突发传输、前向纠错、信道评估和功率控制加速引擎组成;编码 解码层:由OFDM调制、QAM调制或QPSK调制和AD9865接口加速 引擎组成;
局端设备、用户端设备之间通信采用主从动态时隙分配的 TDMA方式;其特征是:下行数据包括下行信令和下行数据两部分; 上行数据包括上行信令和上行数据两部分;局端设备和用户端设 备协商采用点名与添加协商两种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时隙分配TDMA实现装置,其特征包括: 局端编码,以太网数据经过PHY芯片输入到SOC芯片的MAC的MII 接口,经AMBA总线,通过DMA方式直接传送到动态可重构加速引 擎;送至,经网络入侵控制加速引擎和加密/解密加速引擎,判断 数据的合法性,若数据不合法将数据丢弃,若数据合法;送至,MAC 层:根据数据的优先级,通过TDMA协议安排时隙和带宽,如果现 在不是本用户端设备的时隙则缓存等待时隙到来后发送,如果是 本用户端设备的时隙则立即发送;送至,PHY层:实现测距、突 发传输、前向纠错、信道评估和功率控制;送至,编码层:实现 OFDM调制、QAM调制或QPSK调制和AD9865接口,实现将AD9865 的数据格式和SOC内部的32位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并实现对 AD9865芯片的反馈控制;送至,数据传送至AD9865经D/A形成 模拟数据输出;送至,经过OPA2674进行放大,形成调制模拟信 号在同轴电缆上传送,送到各个用户端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时隙分配TDMA实现装置,其特征包括: 局端解码,从用户端设备传送过来的模拟信号;送至,传送至 AD9865经A/D转换为数据输出;送至,编码层:将AD9865的数 据格式转换为32位数据格式;送至,PHY层:实现测距、突发传 输、前向纠错、信道评估、功率控制,控制AD9865用适当的状态 接收数据,使误码率最低;送至,MAC层:将接收的数据还原为原 来的数据;送至,经网络入侵控制加速引擎和加密/解密加速引擎 判断数据的合法性,若数据不合法将数据丢弃,若数据合法;送至, 数据通过AMBA总线DMA方式发送到PHY芯片,经过PHY芯片发送 到以太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时隙分配TDMA实现装置,其特征包括: 用户端编码,以太网数据经过PHY芯片输入到SOC芯片的MAC的 MII接口,经AMBA总线,通过DMA方式直接传送到动态可重构加 速引擎;送至,经网络入侵控制加速引擎和加密/解密加速引擎判 断数据的合法性,若数据不合法将数据丢弃,若数据合法;送至, SOC芯片的MAC的MII接口:等待局端设备安排时隙和带宽,如果 现在上传不是本用户端设备的时隙则缓存等待时隙到来后发送, 如果是本用户端设备的时隙则立即发送;送至,PHY层:实现测 距、突发传输、前向纠错、信道评估和功率控制,控制AD9865用 适当参数将数据发送;送至,编码层:实现OFDM调制、QAM调制 或QPSK调制和AD9865接口,实现将AD9865的数据格式和SOC内 部的32位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并实现对AD9865芯片的反馈控制; 送至,数据传送至AD9865经D/A形成模拟数据输出;送至,经过 OPA2674进行放大,形成调制信号在同轴电缆送传送,送到局端设 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顾士平,未经顾士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199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流体机械
- 下一篇:三维成像中的人工痕迹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