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态时隙分配TDMA实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61994.2 | 申请日: | 2008-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6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顾士平;华晓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顾士平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12/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2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分配 tdma 实现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时隙分配TDMA实现装置,特别是一种动态时隙分配TDMA 实现装置。
二、背景技术
在同轴电缆上高速宽带通信现有技术有下面几种:
Cable Modem技术:基于DOCSIS1.1、DOCSIS2.0、DOCSIS 3.0标准的CMTS 系统在北美、欧洲广泛使用,但在我国“水土不服”。原因是我国的电器设备大 多数未经过电磁兼容论证,即使经过电磁兼容性认证的产品在生产时为“节约成 本”其产品电磁辐射也大大超标,有线电视同轴电缆网是一个树型网络,会汇聚 噪声(漏斗效应),使噪声淹没了正常的通信信号,使有效带宽大大降低,或者 根本无法通信。
Moca技术:同轴电缆多媒体联盟(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由 松下、科胜讯;Entropic Communications现在提供Moca芯片组,国内有一些 用户使用MOCA技术,但这种技术只适用于家庭多媒体接入,不适用于多用户的 接入网。但在小规模试验中,发现Moca大量的问题:(1)不能远距离传送(频 率900-1500MHz),此频率在电缆和分支器上损耗大;(2)因为它们使用的频率 与手机频率相同,干扰手机的正常通信;(3)不适宜做点对多点的大规模接入网。
WLAN技术:WLAN无线网络采用802.11a/b/g/n等协议,原用于2.4-2.483GHz 频率范围内采用无线进行工作,因为2.4GHz的信号,频率太高,不适合在同轴 电缆上传输,通常采用降频的方法来实现,现在国内的六合万通和法国汤姆生公 司将其发射频率进行降频到860MHz以上的频率在同轴电缆上使用。由于WLAN 采用CSMA/CA协议,适用用户端不多的家庭使用,并不适合于多用户并发的接入 网,在多用户并发通信时速率急剧下降,无法在大规模的用户接入的系统中使用。
解决现有一对多通信时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的CMTS技术在干扰大的网络上不能正常使用的问题;解 决Moca、WLAN等技术不能应用于大规模用户接入的系统中等问题。解决现有 技术不能实现三网融合的问题。解决现有编码系统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方案:
“动态时隙分配TDMA实现装置”由局端设备、用户端设备和网络管理系 统组成,在MAC采用TDMA(分时多址)方式实现多用户接入,可实现HFC(同 轴电缆光纤混合网)网络在光站下全网覆盖,完成最后1000米用户的宽带接 入、安全认证、安全管理,通过EPON、GPON或光纤收发器与核心宽带网相连, 协同工作完成有线电视用户的宽带接入,双向电视、IPTV等实现三网融合。
在同轴电缆(CATV)宽带模拟信号2-30MHz的频道上或862MHz-2.5GHz的 频率上实现网络数据的双向通信,网络数据中QoS优先级最高的留给语言电 话(VoIP)和双向互动电视的点播信令使用,其余的给计算机宽带网使用。 实现宽带上网,IPTV。47MHz-862MHz的频段上保留给有线电视网使用,调制 模拟电视信号、数字电视信号和IPQAM电视信号。通过高低通滤波器频分来 实现,从而实现宽带网、电话网、电视网三网融合于同轴电缆网。
通过局端设备将以太网信号调制为OFDM的模拟信号,再把调制的信号 放大后通过同轴电缆传输。用户端设备完成解调,将局端发送过来的模拟信 号还原为以太网信号。
具体为:上行信号从用户端的以太网PHY输入的信号,经SOC芯片信号 转换为OFDM数字调制信号,经AD9865D/A转换为OFDM模拟信号,经OP2674 放大后,由滤波器滤波后发送到有线电视网上,经有线电视网发送到局端设 备上,局端设备将接收的信号,经滤波器滤波后传送到AD9865进行A/D变 换转换为数据信号,经过局端设备的解调变为以太网信号,从而实现数据上 传。下行信号的与上行信号相同,只不过方向相反。
局端调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顾士平,未经顾士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19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流体机械
- 下一篇:三维成像中的人工痕迹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