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架微型轨道列车的车厢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3534.3 | 申请日: | 2008-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3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杨宗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宗林 |
主分类号: | B61D1/00 | 分类号: | B61D1/0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600浙江省玉环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轨道 列车 车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公共交通设施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厢,特别是一种高架微型轨道列车的车厢。
背景技术
现有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公共汽车和公共电车,以及大城市中少量的轻轨、地铁。公共汽、电车虽然造价低,有灵活性,易广泛使用,但是速度慢,搭乘不舒服,污染环境;轻轨、地铁虽然速度快,搭乘舒服,环境污染较少,但因车体过大而无法使用于普通道路,而且造价高昂。因此,寻找城市新空间,设计一种在吸收二者长处的同时,又能超越其运输质量的新的交通方式,作为现代城市运输工具,尤其是常规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的补充,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轨道列车的微型化(即高架微型轨道列车)是一种可以实现上述目的的方案之一。微型轨道列车有若干个相连接的车厢,行驶于街道的人行道边沿或绿化树之上,它能够利用原有道路的空间,开辟出新的运输途径。公共汽车和公共电车在使用时会出现堵塞和红绿灯的问题,地铁和轻轨的建造城市人口数量一般要达到百万以上,客流量不够,运营成本就会过高。此轨道列车既能解决堵塞和红绿灯的问题,又不会受到人口数量的制约,有着两者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的功能定位主要在城市的公共交通,尤其是无法建造地铁、轻轨的中小城市,还有城市中繁华的商业街道;同时它也可以使用于风景旅游区、机场与交通枢纽点的连接等等。
高架微型轨道列车中每个车厢坐1人或者数人,每个车厢各有自己的车门,车厢体高度约是常人身高的3/4左右。由于车厢顶部是封闭的,当装在位于车厢侧部的车门板处于打开状态时,车门的高度必然小于常人身高,因此乘客上下车时都必须三弯:即弯脖子、弯腰和弯腿,上车低头防碰脑门顶,下车低头防碰后脑勺,侧着身子钻出钻进。现有结构的车厢开启和关闭的速度慢,工作效率低,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车厢进行改进,才能解决乘客上下车的“方便、快捷”问题,符合高架微型轨道列车的设计思想,确保列车能够高效地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上下车省时省力、不必弯腰弓背、也不易造成人体与车厢之间的碰撞,并能有效提高车辆运行工作效率的高架微型轨道列车的车厢。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架微型轨道列车的车厢,包括厢体和设置在厢体内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厢体的顶部开有顶门,在顶门处装有与其形状相适应的门板一,厢体至少一侧开有侧门,在侧门处装有与其形状相适应的门板二,所述的门板一和门板二固连为一体,在厢体内设有与门板一和/或门板二相联接且当门板一和门板二处于开启状态时可使顶门和侧门相连通并供乘客直立进出厢体的车门驱动装置。
本发明创造性地将列车车厢微型化,使之能适合于特定环境,提供高质量的运载服务,并尽可能方便搭乘。车厢一般可以坐1人或者数人,乘客通过相连通的侧门和顶门可以方便地进出车厢,车门驱动装置是用来带动门板一和门板二上下移动或水平移动的。使用时,当乘客需要进出车厢时,通过车门驱动装置使门板一和门板二向上抬升或向侧部滑动使顶门和侧门相连通并处于开启状态(即抬升式车门或侧向滑动式车门),以便使车厢的有限空间得到延伸,乘客在进出车厢时就可以直立进出车厢。这样乘客在上下车时就可以做到省时省力,提高了轨道列车运行的工作效率,并且也不会发生人与车厢的碰撞,提高了安全性。
在上述的高架微型轨道列车的车厢中,所述的车门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根升降杆,升降杆的上端与门板一和/或门板二固连,下端与升降驱动器相联,在厢体上设有导向套,上述的升降杆与导向套滑动连接。其中导向套是与升降杆相配合,这样方便升降杆上下进行运动且使门板一和门板二升高后不发生倾斜。当乘客要进出车厢时,通过升降驱动器使升降杆上升,升降杆再带动与其固连的门板一和门板二向上顶起;当乘客进入车厢后,升降驱动器使升降杆下降,升降杆再带动与其固连的门板一和门板二下落。
在上述的高架微型轨道列车的车厢中,所述的升降驱动器为电动机,在电动机的输出轴上联接有齿轮,在升降杆上设有齿条,所述的齿轮与齿条相啮合。这里是通过电动机带动齿轮转动并与齿条相配合从而使升降杆平稳地上下升降。
作为另一种情况,在上述的高架微型轨道列车的车厢中,所述的升降驱动器为液压缸,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升降杆的下端固连。这里是通过液压缸带动活塞杆上下移动从而使与其固连的升降杆平稳地上下升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宗林,未经杨宗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35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