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7764.7 | 申请日: | 2008-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33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熊志江;赵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L13/00 | 分类号: | F01L1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金阳行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大庆;任 葵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 可变 气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内燃机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内燃机配气机构上的气门升程大都采用固定不变或非连续可变的结构。但内燃机在不同工况、不同转速下,对配气系统有不同的要求。内燃机在低速运转时,气体的流动惯性较小,这时,如果气门升程过大则不利于形成进气涡流,燃油与空气混合将不均匀,不利于燃烧。在这种情况下,又由于节气门的阻碍作用,造成泵气损失,内能的消耗使得内燃机部分负荷工作效率降低。而内燃机在高速运转时,气体的流速较快,流动惯性较大,该情形下,如果气门升程过小,则会使进气产生强大的涡流,过强的涡流同样不利于燃烧。故此时需要较大的气门升程,以便减小涡流比,同时产生更多的进气。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从低速到高速的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使内燃机在全转速范围内获得最佳气门升程。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一种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包括滚子摇臂升程机构,所述滚子摇臂升程机构包括第二摇臂和旋转销,所述旋转销设置在所述第二摇臂上,还包括使内燃机气门升程连续可变的驱动系统,所述旋转销与所述驱动系统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予以解决:
上述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所述驱动系统包括直线电机和控制轴,所述直线电机驱动所述控制轴,所述控制轴通过所述旋转销和所述第二摇臂连接。
上述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所述驱动系统包括控制电机、控制轴、齿轮、和齿条,所述控制电机驱动所述控制轴带动所述齿轮转动,所述齿轮和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条通过所述旋转销和所述第二摇臂连接。
上述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所述驱动系统包括控制电机、蜗杆、蜗轮、控制轴、齿轮、和齿条,所述控制电机驱动所述蜗杆和所述蜗轮并通过所述控制轴带动所述齿轮转动,所述齿轮和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条通过所述旋转销和所述第二摇臂连接。
上述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所述滚子摇臂升程机构还包括凸轮、滚子、第一摇臂、具有滑轨的第二摇臂、滚子销、第一气门、第二气门、第一挺柱、第二挺柱、摇臂销、第一气门摇臂和第二气门摇臂;所述凸轮驱动置于第一摇臂中的滚子,所述的第一摇臂一端联接摇臂销,另一端通过滚子销连接所述第二摇臂;所述的第二摇臂、第一气门摇臂和第二气门摇臂均通过所述的摇臂销连接;第一气门摇臂和第二气门摇臂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气门、第二气门,另一端分别由第一挺柱、第二挺柱顶起;所述滚子销和摇臂销在第二摇臂的滑轨上滑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采用第二摇臂支点相对摇臂销位置可调节的技术方案,且由电机控制气门升程,气门升程可根据内燃机实际工况要求灵活调节,提供从低速到高速的连续可变气门升程,使内燃机在全工况范围内提供最佳的气门升程,提高内燃机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本发明的结构以及控制系统简单,响应速度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元件分立图;
图5是本发明内燃机可变升程机构的运动轨迹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内燃机可变升程机构的气门升程型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包括驱动系统和滚子摇臂升程机构。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驱动系统包括直线电机17、控制轴4。直线电机17驱动控制轴4带动旋转销16运动。采用直线电机17直接带动旋转销16运动,可省去大量中间传动机构,加快系统反应速度,提高系统精确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77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