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冲电压抑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1927.7 | 申请日: | 2008-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5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肖科;孙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20 | 分类号: | H02H7/20;H02H7/10;H02H9/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 迎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内***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冲 电压 抑制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冲(kickback)电压抑制电路,尤指一种具有高速电路向应 且可以减少芯片制作面积的反冲(kickback)电压抑制电路。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4与图11-12,目前关于反冲(kickback)电压抑制电路(5)的应用, 主要是用于电感性负载之驱动系统。当电感性负载中的电流流动路径突然被切断时, 则会瞬间感应出一个反冲(kickback)电压,而藉由反冲(kickback)电压抑制电路 (5)的使用来抑制反冲(kickback)电压。
许多电感性负载驱动系统,例如光盘驱动系统,风扇电机驱动系统,所采用的 反冲(kickback)电压抑制电路(5)主要是以一H桥(H-Bridge)功率晶体管组(1)来 组成,该H桥(H-Bridge)功率晶体管组(1)则包含有四个功率晶体管 (121)(122)(111)(112)、四个二极管(133)(134)(131)(132)。该反冲(kickback)电压抑 制电路(5)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假设藉由逻辑电路(211)(212)、控制电路(221)(222) 来控制功率晶体管(121)(112)开启和功率晶体管(122)(111)关闭,而使电感性负载(3) 中的电流(I)将从输出驱动端(OUT1)流向输出驱动端(OUT2)。第二,在改变相位前, 功率晶体管(111)(112)是处于开启的状态、功率晶体管(121)(122)是处于关闭的状态; 而电感性负载(3)中电流(I)的流动方向则维持不变,其电流路径则是由功率晶体管 (111)经电感性负载(3)再到功率晶体管(112),是从输出驱动端(OUT1)流向输出驱动端 (OUT2);当相位变化时,则功率晶体管(111)开启、功率晶体管(121)(122)(112)关闭, 而电感性负载(3)中电流(I)的电流路径则是由功率晶体管(111)经电感性负载(3)再到 二极管(134),并持续在电感性负载(3)中流动。
尽管电感性负载(3)中的电流(I)能够从输出驱动端(OUT1)流向输出驱动端 (OUT2),但是除了齐纳二极管(43)和电容(42)外,并没有其它的路径能够使电流(I) 从电源端(PVCC)流至接地端(GND)。若没有使用齐纳二极管(43),则电感性负载(3) 中的电流(I)就只能经由电容(42)到接地端(GND);通常电容(42)较小,不能完全吸收 并储存电感性负载(3)所释放的能量,而无法吸收的能量将使电源端(PVCC)、输出驱 动端(OUT2)的电压升高而形成反冲(kickback)电压。随着电源端(PVCC)和输出驱 动端(OUT2)电压的升高,则造成电容(42)两端的电压差增大,因此其吸收能量的能 力增加,直至最终完全吸收电感性负载(3)所释放的能量;但是反冲(kickback)电 压升高后,很可能会超过系统中其它组件的最大工作电压,进而造成相关组件的损 坏。
当反冲(kickback)电压出现时,输出驱动端(OUT1)/(OUT2)电压将会上升; 此时,二极管(133)/(134)导通以便让电感性负载(3)中的电流(I)维持原方向继续流 动,然而电源端(PVCC)电压的上升则会提高电容(42)原本有限的电流吸收能力。此 外,在电源端(PVCC)和系统电源(VCC)之问设置有一反向的萧特基二极管(41),来 避免反向电流损坏系统电源(VCC),因此,系统电源(VCC)不会受到反冲(kickback) 电压的影响而维持不变;其相关之电压波形曲线,请参阅图11。
但是,不断上升的反冲(kickback)电压,很可能会超过系统中其它组件的最 大工作电压而导致组件的损坏。而在电源端(PVCC)与接地端(GND)之间介接一齐纳 二极管(43),则不断上升的反冲(kickback)电压将会使齐纳二极管(43)反向击穿; 该齐纳二极管(43)将形成一电流路径,使电容(42)不能吸收的电流来通过该齐纳二极 管(43)而至接地端(GND)。而当反冲(kickback)电压出现时,则输出驱动端(OUT1) /(OUT2)电压将会上升,直至齐纳二极管(43)被反向击穿,反向击穿的齐纳二极管 (43)将会钳制住输出驱动端(OUT1)/(OUT2)的输出电压;其相关之电压波形曲线, 请参阅图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德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19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